⒈ 诗体名。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⒈ 诗体的一种。通常指五言或七言的律诗、绝句和排律。因其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故称格律诗。格律诗产生于 南朝 齐,至 唐 代发展成熟,直至近代一直为我国诗坛的主要诗体。因其区别于古诗,又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1.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2.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3.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4.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5. 击,打:格斗。格杀。6. 推究:格致。7. 树的长枝。8. 至,来:格于上下。9. 感通:格于皇天。10. 变革,纠正:格非。11.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词语解释律诗[ lǜ shī ]⒈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形成于唐朝,每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有五律(五个字一句)、七律(七个字一句)两种。英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引证解释⒈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 南北朝,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双句押韵,以押平声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四句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对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数在八句以上者称排律。引《新唐书·文艺上·杜甫传赞》:“唐 兴,诗人承 陈隋 风流,浮靡相矜。至 宋之问、沉佺期 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以七言、五言为两体。”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三:“律诗起於初 唐,而实肧胎於 齐 梁 之世。”国语辞典律诗[ lǜ shī ]⒈ 一种近体诗。形成于唐初,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两句要对仗,每句有一定的平仄。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