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沙漠地区和海边,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后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
英mirage;
⒈ 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故称。
引语出《史记·天官书》:“海旁蜄(蜃)气象楼臺;广野气成宫闕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
《白雪遗音·剪靛花·九座楼》:“姐儿房中绣枕头……绣的是海市蜃楼。”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这一千多公里的大戈壁滩,几乎杳无人迹,但见远远的地平线上,有些海市蜃楼而已。”
⒉ 比喻虚幻的事物。 《骈字类编》卷四六引《隋唐遗事》:“张昌仪 恃宠,请托如市。
引李湛 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巴金 《春》二八:“她知道他们不会拿海市蜃楼来哄骗她。”
沈从文 《灯》:“因为那仿佛由于自己脑中成立的海市蜃楼,而又在这奇幻景致中对于海市中人物的我的生活加以纯然天真的信仰,我不好意思把这老兵的梦戳破。”
⒈ 蜃,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引《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作用,而得远处的景物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近空中楼阁 镜花水月 虚无缥缈
词语解释海市[ hǎi shì ]⒈ 散文。杨朔作。1959年发表。作者在山东蓬莱阁未见海市,却意外地见到了长山列岛的美景,不由欣喜万分。作品以虚无缥缈的海市和长山列岛渔村的美好现实相映衬,赞美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笔飘逸,富有神韵。引证解释⒈ 大气因光折射而形成的反映地面物体的形象。旧称蜃气。参见“海市蜃楼”。引晋 伏琛 《三齐略记》:“海上蜃气,时结楼臺,名海市。”宋 沉括 《梦溪笔谈·异事》:“登州 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臺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歷歷可见,谓之海市。”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蛟龙附蜃》附录:“﹝蜃﹞能吁气成楼臺城郭之状,将雨即见,名蜃楼,亦曰海市。”《老残游记》第一回:“大家住下,也就玩赏玩赏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相。”杨朔 《海市》:“最奇的是海上偶然间出现的幻景,叫海市。”⒉ 海边城市。引唐 鲍溶 《采葛行》:“蛮女将来海市头,卖与 岭 南贫估客。”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上溯 康 乾 之际,税釐不征而度充,海市禁而闤闠足。”陈毅 《初游青岛》诗:“海市灯辉煌,海水漫无边。”
词语解释蜃楼[ shèn lóu ]⒈ 古人谓蜃气变幻成的楼阁。引证解释⒈ 古人谓蜃气变幻成的楼阁。参见“蜃气”。引宋 陈允平 《渡江云·三潭印月》词:“烟沉雾迴,怪蜃楼飞入清虚。秋夜长,一轮蟾素,渐渐出云衢。”明 陈汝元 《金莲记·饭鱼》:“游鳞恨落他人后,桃花流水半含愁。今夜呵,怨气冲冲结蜃楼。”艾青 《年轻的城》诗:“不是瀚海蜃楼,不是 蓬莱 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国语辞典蜃楼[ shèn lóu ]⒈ 由光线折射所产生的楼阁、城市等虚幻景象。参见「海市蜃楼」条。引唐·白居易〈泛湓水〉诗:「城雉映水见,隐隐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