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句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词典

坚白同异的意思

jiānbáitóng

坚白同异


拼音jiān bái tóng yì
注音ㄐ一ㄢ ㄅㄞˊ ㄊㄨㄥˊ 一ˋ

繁体堅白同異

词语解释

坚白同异[ jiān bái tóng yì ]

⒈  指战国时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对“坚白石”这一命题,公孙龙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别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

引证解释

⒈  指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的“离坚白”和 惠施 的“合同异”之说。对“坚白石”这一命题, 公孙龙 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 惠施 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别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

《荀子·礼论》:“礼之理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 亦有 公孙龙 为坚白同异之辩。”

国语辞典

坚白同异[ jiān bái tóng yì ]

⒈  坚白,战国时公孙龙子的学说。主张一块「坚白石」中,其坚、白、石三个组成要素,是各自分离而不能同时被认知的。参见「坚白石论」条。同异,战国时惠施的学说。主张万物虽有「自相」,然亦具有一些共相」,因而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是一种相对概念参见「同异」条。

词语分解

坚白的解释

词语解释坚白[ jiān bái ]⒈  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谓君子虽在浊乱而不能污。后因以“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⒉  战国时名家学说的一个命题。引证解释⒈  谓君子虽在浊乱而不能污。后因以“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引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三国志·魏志·徐邈王基等传论》:“王基 学行坚白。”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波澜暗超忽,坚白亦磷緇。”宋 司马光 《送守哲归庐山》诗:“嚣呶不可变,坚白如琼琇。”清 金农 《冬雪》诗:“相警保坚白,勿使不洁扰。”⒉  战国 时名家学说的一个命题。详“坚白同异”。引《庄子·齐物论》:“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国语辞典坚白[ jiān bái ]⒈  真正坚硬、洁白东西,是无法磨损、染黑的。语本比喻志节坚贞,卓立不移。引《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邈等传·评曰》:「王昶开济识度,王基学行坚白。」⒉  一种战国时名家的辩论命题。参见「坚白石论」条。

同异的解释

词语解释同异[ tóng yì ]⒈  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⒉  相同与不同。⒊  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⒋  谓差异,不同。⒌  异议。亦指立异议。⒍  引申指有异志,叛乱。⒎  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引证解释⒈  战国 时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参见坚白同异”。引《庄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⒉  相同与不同。引《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⒊  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引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⒋  谓差异,不同。 《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引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⒌  异议。亦指立异议。引《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⒍  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引《宋书·武帝纪下》:“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城内惊恐,疑有同异。”⒎  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引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国语辞典同异[ tóng yì ]⒈  同与不同。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为难也。」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⒉  战国时惠施提出的学说。认为事物中存在著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每类事物都有共同的性质,此即大同;但每类事物中不同的种属又各有自己共同的性质,是为小同。从类上推,万物皆同归属于一大类,而自种属下求,以至于物体本身,又都其特点,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而非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