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称“梅花调”。
⒈ 亦称“梅花调”。曲艺的一种。 清 末起源于 北京,流行于 华北 一带。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二三人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四胡等。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
引孙犁 《白洋淀纪事·吴召儿》:“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的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⒈ 一种曲艺。演出时和以三弦、二胡、月琴等乐器,以单人说唱方式演讲故事内容。约起源于清光绪、同治年间。音调柔缓,且多取材西厢记、红楼梦等章回小说,与京韵大鼓相较之下显得幽怨委婉。
词语解释梅花[ méi huā ]⒈ 梅树的花。英Japanese apricot; meihua; mei flower;⒉ 〈方〉:腊梅。英wintersweet;⒊ 梅花形的。例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英mei flower;引证解释⒈ 梅树的花。早春先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是有名的观赏植物。引《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春歌六》:“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唐 骆宾王 《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诗:“上苑梅花早,御沟杨柳新。”杨朔 《茶花赋》:“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⒉ 雪花名色的一种。因形似梅花,故称。引《水浒传》第九三回:“这雪有数般名色:一片的是蜂儿,二片的是鹅毛,三片的是攒三,四片的是聚四,五片唤做梅花,六片唤做六出。”⒊ 指梅花纸帐。参见“梅花纸帐”。引元 谢宗可 《纸帐》诗:“清悬四壁 剡溪 霜,高卧梅花月半牀。”⒋ 《梅花落》的省称。参见“梅花落”。引唐 李白 《观胡人吹笛》诗:“十月 吴 山晓,《梅花》落 敬亭。”宋徽宗 《眼儿媚》词:“家山何处,忍听 羌 笛,吹彻《梅花》!”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鐘声渐罢,又戍楼寒角奏《梅花》。”⒌ 扬州 梅花岭 的省称。参见“梅花岭”。引清 赵翼 《叶保堂明经多购抄本异书偶有感触辄韵之》:“生嫌棣萼枝偏暖,死葬 梅花 土亦香。”自注:“葬 梅花岭。”⒍ 扑克牌的四种花色之一。引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擤擤鼻子,就是要梅花;眨眨眼睛,是要黑桃。”国语辞典梅花[ méi huā ]⒈ 梅树的花。花五瓣,色白或红,腊月开花者称腊梅,早春开花者称春梅。因其坚贞耐寒,我国以其为国花。英语plum blossom, clubs ♣ (a suit in card games), wintersweet (dialect)德语Pflaumenblüte (S, Bio), Schwarz, Kreuz, Trèfle, Club ( Spielkarte ) (S)法语fleur du prunier
词语解释大鼓[ dà gǔ ]⒈ 最大和发音最深沉的军乐队和管弦乐队用鼓。英bass drum;⒉ 曲艺的一种,表演者连说带唱,以鼓、板、三弦等伴奏。由于地区和方言、曲调的区别,分京韵大鼓、山东大鼓、湖北大鼓等。英story-telling with drum accompaniment;引证解释⒈ 打击乐器。(1)大型鼓类的俗称。常指我国民间吹打乐、锣鼓乐、秧歌和戏曲音乐中使用的大堂鼓。鼓框四周有铜环,平悬于鼓架。(2)军乐队及管弦乐队中的大军鼓。发音低沉宏大。⒉ 见“大鼓书”。国语辞典大鼓[ dà gǔ ]⒈ 一种曲艺。以韵文演唱故事,其间夹有说白,常有三弦、板鼓及响板伴奏。流行很广,遍及全国。常与地区方言、曲调相结合,而有不同的名称。例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⒉ 乐器名:(1) 中式大鼓,木制鼓框,中部略宽,成桶型。两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径约一百公分,两面皆可击打。演奏时,悬在木制的三脚架上,用於戏曲、歌舞或独奏。(2) 西式大鼓,构造和小鼓一样,体积较大,无响弦装置,直径约四十公分。鼓槌以毡毛、毛片、布或皮革包扎而成。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于鼓架上。原只用于军乐中,后来才用于管弦乐上。英语bass drum德语Basstrommel, Große Trommel (S, Mus)法语Grosse cai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