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拿囮头”。讹诈、勒索作奸者的钱财等。参见“拏讹头”。
引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嵇山会馆唐大士像》:“居间曰擸縴,指称曰太岁,勒胁曰拿讹头。”
《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杜少卿 同 武书 听了一听,纔晓得是人来买綉香囊,地方上几个喇子想来拿囮头,却无实迹,倒被他駡了一场。”
亦省作“拿讹”。 《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回:“把儿子 骆有莪 补了校尉,跟了人缉捕拿讹,也赚了许多横财,置房买地。”
⒈ 以他人隐私敲诈财物。也作「拿囮头」。
引《醒世姻缘传·第八〇回》:「这不是借银子,这是来拿讹头,耍诈几两银子的意思。」
(1)(动)用手或其他方式抓住、搬(东西)(2)(动)用强力取;捉:~住三个匪徒。(3)(动)掌握:~权|~事|~得稳。(4)(动)刁难;要挟:这事谁都能做;你~不住人。(5)(动)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6)(介)引进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意思跟“用”相同:~尺量|~布擦。(7)(介)引进所处置的对象:别~我开玩笑。
词语解释讹头[ é tóu ]⒈ 把柄;讹诈的由头、借口。⒉ 呆子。引证解释⒈ 把柄;讹诈的由头、借口。引清 顾炎武 《日知录·讹》:“泰昌 元年八月,御史 张泼 言:京师奸宄丛集,游手成羣,有谓之把棍者,有谓之拏讹头者。”原注:“侦知一人作姦,则尾随其后,陷人於罪,从而吓诈金钱,谓之拏讹头,即 汉 律所谓恐愒受賕。”《文明小史》第六回:“且説知单发出之后,便为府差所知,因他二位与 黄举人 有点瓜葛,就此想去起他的讹头。”茅盾 《林家铺子》五:“不过他一定要来找讹头生事!这种人比强盗还狠心!”⒉ 呆子。引《何典》第七回:“只是做那寻章摘句的书讹头,却终无了局。”国语辞典讹头[ é tou ]⒈ 隐私、过错。清·顾炎武也作「囮头」。引《日知录·卷三二·讹》:「京师奸宄丛集,游手成群,有谓之把棍者,有谓之拏讹头者。」《文明小史·第六回》:「因他二位与黄举人有点瓜葛,就此想去起他的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