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⒈ 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引三国 蜀 诸葛亮 《为后帝伐魏诏》:“有能弃邪从正、簞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亦作“弃邪归正”。 清 钮琇 《觚賸·舒氏义烈》:“今公已弃邪归正,承袭王封。”
清 陈天华 《猛回头》:“弃邪归正,共结同盟,驱除外族,復我汉京。”
鲁迅 《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一种是革命的骁将,杀土豪,倒劣绅,激烈得很,一有蹉跌,便称为‘弃邪归正’,骂‘土匪’,杀同人,也激烈得很。”
引《三国志·卷三三·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词语解释弃邪[ qì xié ]⒈ 舍弃邪说。引证解释⒈ 舍弃邪说。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览华而食实,弃邪而採正,极睇参差,亦学家之壮观也。”
词语解释从正[ cóng zhèng ]⒈ 趋从正道。⒉ 依从正体。⒊ 遵循,修正。引证解释⒈ 趋从正道。引《易·随》:“《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孔颖达 疏:“所执官守正,能随时渝变以见贞正,则往随从。”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⒉ 依从正体。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吾昔初看《説文》,蚩薄世字,从正则惧人不识,随俗则意嫌其非,略是不得下笔也。”⒊ 遵循,修正。引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昔者 孔子 患 郑 卫 之声乱於《雅》《颂》,乖剌无所从正,乃周流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