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根据有关史书、平话、戏曲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而成。原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加以修订,合并为一百二十回。主要写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间的斗争,具有鲜明的“拥刘(备)反曹(操)”倾向,宣扬封建正统观念与仁义道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文字则用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尤善于表现战争场面。为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词语解释三国[ sān guó ]⒈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公元222—280)英the Three Kingdoms-Wei, Shu Han and Wu -which divided China from A.D. 222—280;引证解释⒈ 指 东汉 后出现的 魏、蜀、吴 鼎立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 曹丕 称帝始,到280年 吴 亡止。或将 汉献帝 在位的年代(189-220)亦计入该期。亦以指 魏、蜀、吴。引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国志表》:“臣前被詔,使采三国异同,以注 陈寿 《三国志》。”唐 刘知几 《史通·杂説下》:“谈《春秋》者则不知 宗周 既陨,而人有六雄;论《史》、《汉》者不悟 刘氏 云亡,而地分三国。”元 萨都剌 《登北固城楼》诗:“六朝 文物随流水, 三国 江山独倚楼。”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三:“凡 三国、六朝 各史,俱包在内。”国语辞典三国[ sān guó ]⒈ (西元220~280)汉末,魏、蜀、吴分立的时期,史称为「三国」。
词语解释演义[ yǎn yì ]⒈ 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英historical novel; historical romance;引证解释⒈ 阐发义理。引《后汉书·逸民传·周党》:“党 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王刻日请 晓 于 黄龙寺 演义。”⒉ 根据史事、传说敷衍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为古代小说的一种体裁。如《三国演义》等。引《封神演义》第一回:“大小英灵尊位次, 商 周 演义古今传。”清 钮琇 《觚賸续编·文章有本》:“传奇演义,即诗歌纪传之变而为通俗者。”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逃出 北京,躲进 厦门,只在大楼上写了几则《故事新编》和十篇《朝花夕拾》。前者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后者则只是回忆的记事罢了。”⒊ 指表演说书、弹词等。引清 吴伟业 《柳敬亭传》:“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⒋ 阐发;铺陈。引鲁迅 《花边文学·奇怪》:“﹝男女﹞不同泳,不同行,不同食,不同做电影,都只是‘不同席’的演义。”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八:“接着就本着牺盟会行动纲领的精神,用老百姓的话演义了一番,说得全村男男女女都知道牺盟会是干甚的了。”国语辞典演义[ yǎn yì ]⒈ 采取史实为筐架,再加入传闻而编成的小说,如《三国演义》。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二〇》:「这本话文,出在空缄记,如今依传编成演义一回。」⒉ 详细叙述道理事实。引《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文选·潘岳·西征赋》:「灵壅川以止斗,晋演义以献说。」演义[ yǎn yi ]⒈ 夸张超过实际。例如:「你说他的本领这么大,未免有点演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