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隐约其辞”。
⒉ 谓语意隐晦不明或说话躲躲闪闪。
⒈ 亦作“隐约其辞”。谓语意隐晦不明或说话躲躲闪闪。
引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然其赴 江陵 诗云:‘同官尽俊才,偏善 柳 与 刘。或虑言语泄,传之落寃讐。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是犹隐约其词,而不忍斥言。”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授意 献汝,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 会城 卒岁, 无功 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词语解释隐约[ yǐn yuē ]⒈ 困厄;俭约。谓义深而言简。大约;约略。依稀不明貌。引证解释⒈ 困厄;俭约。引《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於山林,伏於巖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飢渴隐约,犹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陈鼓应 注:“隐约含有逼困之意。”《楚辞·严忌<哀时命>》:“居处愁以隐约兮,志沉抑而不扬。”王逸 注:“言己放於山泽,隐身守约。”《后汉书·赵典传》:“典 少篤行隐约,博学经书。”李贤 注:“隐,静也。约,俭也。”宋 曾巩 《学舍记》:“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礱饭,芑莧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⒉ 谓义深而言简。引《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司马贞 索隐:“谓其意隐微而言约也。”张守节 正义:“《诗》《书》隐微而约省者, 迁 深惟欲依其隐约而成其意志也。”宋 欧阳修 《谢氏诗序》:“希孟 之言,尤隐约深厚,守礼而不自放。”⒊ 依稀不明貌。引南朝 梁 何逊 《初发新林》诗:“帝城犹隐约,家国无处所。”唐 韩愈 《次硖石》诗:“试凭高处望,隐约见 潼关。”洪深 《赵阎王》第二节第三幕:“这已在林子中,远处鼓声隐约可闻。”国语辞典隐约[ yǐn yuē ]⒈ 不分明的样子。引宋·苏轼〈和陶止酒〉诗:「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薛仁贵征辽事略》:「仰射笠子一箭,复起去,用连珠箭,笠子入青霄之内,隐约如寒星之象。」反明显 分明 清楚 ⒉ 意义深微而言词简略。引《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⒊ 穷困不得志。引《文选·曹丕·典论论文》:「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唐·韩愈〈闵已赋〉:「昔颜氏之庶几兮,在隐约而平宽。」
(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