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屐底的齿。
引《晋书·王述传》:“鸡子圆转不止,便下牀以屐齿踏之,又不得。”
唐 独孤及 《山中春思》诗:“花落没屐齿,风动羣不香。”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之二:“缘苔躡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
清 赵翼 《哭王述庵侍郎》诗:“蒲褐山房 緑树阴,中有两人屐齿迹。”
引宋 张孝祥 《水龙吟·过浯溪》词:“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国初 常熟 多画师。有 黄鼎 者,足跡半天下……故所作多离奇俶诡,为古人屐齿所不到。”
⒊ 指履声,脚步声。
引明 王世贞 《曾太学携酒见访作》诗:“花宫寂无事,屐齿破高眠。”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屐齿俄闻到 茂先,一坐倾靡再张饮。”
⒈ 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
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
唐·白居易〈野行〉诗:「草润衫襟重,沙干屐齿轻。」
(1)(名)木头鞋。(2)(名)泛指鞋。
(1)(名)人和高等动物咀嚼食物的器官;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通称牙或牙齿。(2)(名)(~儿)物体上齿形的部分:锯~儿|梳~儿。(3)(形)带齿儿的:~轮。(4)(名)〈书〉年龄:~德俱尊。(5)(动)〈书〉说到;提起:~及(说到;提及)|不足~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