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悟真如性

出自唐代耿湋的《题惟幹上人房》,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gèng wù zhēn rú xì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绳床茅屋下,独坐味闲安。
苦行无童子,忘机避宰官。
是非齐已久,夏腊比应难。
更悟真如性,尘心稍自宽。
()
绳床,茅屋,独坐,闲安,苦行,童子,忘机,非齐,真如性,尘心

《题惟幹上人房》是唐代耿湋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一位苦行僧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体验。

绳床茅屋下,独坐味闲安。
在茅屋的绳床上,独自坐着,享受宁静的安逸。
苦行无童子,忘机避宰官。
这位苦行僧人没有弟子相伴,摒弃了尘世的烦恼,避开了俗世的权贵。

是非齐已久,夏腊比应难。
纷扰的是非之事已经持续很久,炎炎夏日和寒冷腊月都难以改变。
更悟真如性,尘心稍自宽。
更加领悟了真实的自性,尘世的心思逐渐宽广起来。

诗中的“绳床茅屋”表现了僧人清贫朴素的生活环境,与现实社会的繁华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独坐味闲安”表达了僧人在宁静中体味生活的愉悦,以及摆脱尘嚣所带来的安宁。

“苦行无童子,忘机避宰官”反映了僧人拒绝了俗世的浮华和权力,选择了超脱的修行生活。这也反映了佛教的价值观,强调超越尘世,寻求内心的净化。

“是非齐已久,夏腊比应难”传达了世事纷扰难以避免,无论是炎炎夏季还是寒冷腊月,人们的烦恼和纷争都会存在。

“更悟真如性,尘心稍自宽”则表达了僧人在修行中逐渐领悟真实自性的意义,内心逐渐变得宽广,减少了对尘世的牵绊。

整首诗传达了僧人追求超脱尘世、修行苦行的精神,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以及在纷扰的尘世中寻找内心的净化与解脱。这种超越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主题在佛教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耿湋

耿湋 [唐] (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字洪源,河东(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耿湋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