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疏溪阔晚秋天

出自宋代李曾伯的《舟过霅川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ǔ shū xī kuò wǎn qiū tiā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一簇楼台锁翠烟,雨疏溪阔晚秋天
西风吹老芙蓉院,两两鸥凫傍水眠。
()
楼台,翠烟

《舟过霅川二首》是宋代诗人李曾伯创作的作品。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舟过霅川》。

中文译文:
一簇楼台锁翠烟,
雨疏溪阔晚秋天。
西风吹老芙蓉院,
两两鸥凫傍水眠。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色,诗人乘船经过霅川时的所见所感。楼台簇拥着翠绿的烟雾,显得非常美丽。秋天的雨水稀疏,溪水变得宽广,整个景色宛如晚秋的天空。西风吹拂着已经年老的芙蓉院,院中的芙蓉花也渐渐凋零。船边的湖水上,有一对一对的鸥鸟和凫鸟,它们依偎在水边安然入眠。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表达了秋天的美丽景色。通过描绘楼台、翠烟、溪水、芙蓉院和水上的鸟鸟凫鸟等元素,诗人展现了秋天的宁静和寂静。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描写景物,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慨。诗人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秋天的景色之中,感受到其中的宁静和美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首《舟过霅川》。

中文译文:
一簇楼台锁翠烟,
雨疏溪阔晚秋天。
两两鸥凫傍水眠,
西风吹老芙蓉院。

诗意:
这首诗与第一首《舟过霅川》相比,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前后两句的顺序颠倒了。整首诗描绘了同样的景色,即楼台翠烟、溪水晚秋、鸥凫水眠和芙蓉院的凋零。通过这种顺序的调整,诗人可能意在强调时间的流转和事物的变迁。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先描绘了楼台和溪水的美丽,然后是芙蓉院的凋零和鸥凫的水眠;而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先呈现了鸥凫的水眠和芙蓉院的凋零,然后才是楼台和溪水的美丽。这种调整展示了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变化,引发读者对岁月流转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赏析:
第二首《舟过霅川》通过改变诗句的顺序,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增强了诗意的层次感。这种对比和变化的手法,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事物的变迁,引发人们对生命和时光的反思。这首《舟过霅川二首》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这首诗以描绘秋天的景色为主题,将作者乘船经过霅川的所见所感表达出来。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一簇楼台锁翠烟,
雨疏溪阔晚秋天。
西风吹老芙蓉院,
两两鸥凫傍水眠。

这首诗描绘了楼台与翠烟交相辉映的景象,雨水稀疏,溪流变得宽广,正值晚秋时节。西风吹拂着年老的芙蓉院,院中的芙蓉花已经凋谢。水上,一对对的鸥鸟和凫鸟依偎在水边入眠。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触动。楼台与翠烟的交融,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雨疏溪阔的描绘,给人以开阔和悠远的感受,使人仿佛置身于秋天的景色之中。而西风吹老芙蓉院,芙蓉花的凋零,则呈现出时光流转和生命易逝的主题。最后,鸥鸟和凫鸟傍水眠,给人以宁静和平和的感触,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与感慨。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致入微,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楼台、翠烟、溪水、芙蓉院和鸥鸟凫鸟的描绘,诗人将读者带入了秋天的美好世界。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感悟,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秋天景色所带来的美好和平静。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