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夜猿啼古木

出自宋代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 三峡石桥》,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īng yǒu yè yuán tí gǔ mù,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三峡波涛饱溯沿,过桥雷电记当年。
江声仿佛瞿唐口,石角参差滟滪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叶作归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
()
波涛,溯沿,过桥,雷电,仿佛,石角,参差,滟滪,应有,秋叶,老僧,相逢,问信

《游庐山山阳七咏 三峡石桥》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峡波涛饱溯沿,
过桥雷电记当年。
江声仿佛瞿唐口,
石角参差滟滪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
已将秋叶作归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
松下相逢问信然。

诗意:
这首诗以游览三峡石桥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思考。诗中描绘了三峡波涛滚滚,回溯沿岸的景象,道出桥上雷电交加的壮观景象,使人回忆起往昔的历史记忆。江水的声音仿佛回荡在古代的瞿唐口,石桥的形状参差不齐,水面波浪起伏,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诗人想象中,夜晚应该有猿猴在古老的树木间啼叫,秋叶也已经随着船只归去。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尚未实现游历巴蜀之愿的遗憾,以及在松树下与他人相遇并询问旅行的真实情况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记忆的回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三峡波涛、雷电交加的景象,以及瞿唐口、石角参差等描写,使得整首诗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同时,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猿啼古木和秋叶归船,表达了岁月更迭、人事变迁的情感。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尚未实现心愿的遗憾和对他人旅行经历的好奇,展示了作者对于探索和追求的向往。

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苏辙的诗人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关注,使得这首诗词具有一定的感慨和深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