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高屋上

出自宋代张耒的《杂咏三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niǎo míng gāo wū shàng,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
鸟鸣高屋上,饥顾朝求食。
扰扰市井人,日夜衣食迫。
岂伊理当然,或者养未得。
我歌南风诗,归坐还叹息。
()
鸟鸣,求食,扰扰,衣食,未得,叹息

诗词:《杂咏三首》
作者:张耒
朝代:宋代

鸟鸣高屋上,
饥顾朝求食。
扰扰市井人,
日夜衣食迫。

岂伊理当然,
或者养未得。
我歌南风诗,
归坐还叹息。

中文译文:
鸟儿在高楼上啼鸣,
饥饿地望着早晨去寻觅食物。
市井之中人们的喧嚣,
日夜间的生活压力迫使他们苦不堪言。

难道这就是自然的道理吗,
或许有些人还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我唱着南风的诗歌,
回到座位上,不禁叹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鸟儿的饥饿和市井人们的生活压力,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鸟儿在高楼上鸣叫,渴望食物,与市井人们为了生计而忙碌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市井之中的人们为了衣食生活,日夜奔波,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

诗中的“岂伊理当然”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质疑,认为这并不是应有的道理。他认为有些人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这种现实令人痛心。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他唱着南风的诗歌,或许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宣泄。然而,当他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不禁叹息,对这种现实感到无奈和沉重。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类处境的关切。通过对比鸟儿和市井人们的生活,诗中展现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张耒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