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俱是可怜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ǎi nián jù shì kě lián rén,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袅袅十里香。
朝行曳杖青牛岭,崖泉咽咽千山静。
君勿笑老僧,耳聋唤不闻,百年俱是可怜人
明朝且复城中去,白云却在题诗处。
()
炉烟,袅袅,咽咽,老僧,耳聋,不闻,可怜,题诗处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位于高山绝处的小寺庙,很少有人到访。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
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袅袅十里香。
朝行曳杖青牛岭,崖泉咽咽千山静。
君勿笑老僧,耳聋唤不闻,百年俱是可怜人。
明朝且复城中去,白云却在题诗处。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位于高山绝处的小寺庙,因为地处偏远,很少有人到访。诗人通过描写不同时刻的景色和寺庙的寂静,表达了对人们繁忙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诗人自嘲自己是一个耳聋的老僧,表示自己的年华已逝,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诗人提到明天他将离开这个小寺庙,返回繁忙的城市,而留下的只有那片白云和他的诗作。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清静的自然景象和寺庙的孤寂,展现了苏轼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之情。开篇的"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一句,揭示了这个小寺庙的偏僻和荒凉,突显了其与尘世的隔绝。接着,描写了归途中的景色,用"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袅袅十里香"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幽远的画面,炉烟袅袅,暗示着残照与寂静。接下来的"朝行曳杖青牛岭,崖泉咽咽千山静",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幽静,山静水秀,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在最后两句中,苏轼以自嘲的口吻写道:“君勿笑老僧,耳聋唤不闻,百年俱是可怜人。明朝且复城中去,白云却在题诗处。”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年老和身世之感叹,诗人将自己比作一位耳聋的老僧,百年的光阴使他感到悲哀,然而,他的思绪仍然留在这片宁静的白云之中。最后一句"白云却在题诗处",既是对现实的告别,也是对艺术的坚持,表明诗人的心灵在这片宁静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静谧与寂静的刻画,表达了对尘世繁忙的追求之外,对宁静、自由的向往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与意义的关注。同时,通过对自我状况的自嘲,诗人展示了对光阴流逝和时光蹉跎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身价值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其深沉的意境和对人生哲思的表达,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体验的描绘,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远离尘嚣的境界,引发了对宁静与自由的思考,同时也唤起了对人生短暂的思索和对艺术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