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句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bǎi ]

读音:bǎi

拼音:bai

简繁:百

五笔:DJF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DJF

笔画:6画

吉凶:吉

仓颉:MA

结构:上下

郑码:ANK

四角:10602

区位:1657

统一码:767E

异体字:𦣻,佰

英汉互译:one hundred,numerous,many

笔顺:横、撇、竖、横折、横、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56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gushiwenju.com

起源

百姓主要源自:姬姓。

百姓起源一

源于栢皇氏,出自远古帝王栢皇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在中国古代传说历史中,从赫胥氏到周文王的世系各有差异,但其中皆记有上古帝王栢皇。直到宋朝史学家罗泌所纂的《路史》前纪第一~九卷记载中,亦记有栢皇。例如:

按史籍《梁书》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赫胥→燧人→伏羲→女娲→大庭→栢皇→中央→栗陆→丽连→尊卢→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庄子》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容成→大庭→栢皇→中央→栗陆→丽连→轩辕→赫胥→尊卢→祝融→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六韬》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栢皇→栗陆→黎连→轩辕→共工→尊卢→祝融→庸成→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遁甲开山图》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伏羲→女娲→栢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祝融→混沌→昊英→有巢→葛天→阴康→朱襄→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按史籍《帝王世纪》的记载,古帝王世系为:伏羲→女娲→大庭→栢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浑混→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髙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栢皇氏的支庶子孙有以“栢皇”为姓氏者,称栢皇氏,后改“栢”为“佰”,省文为佰氏,再后简文为百氏,读音作bǎi(ㄅㄞˇ)。

百姓起源二

源于战国,始祖为著名道家列御寇的弟子百丰。

百姓起源三

唐代高丽人有百姓,为高丽八姓之一。

百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第五代孙伯益,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据史籍《水经注·益庙碑》中记载:伯益,字隤敳,辅佐舜帝泽虞,他擅长训饲百兽,被号为“百虫将军”。后又辅佐大禹治水,被封于大敖(今江西上高)。大禹曾让以位,伯益辞焉,年逾二百岁而终。伯益,是传说中少典氏的第十六代孙、黄帝第五代孙。其支庶分封于大敖后,有伯氏、圣氏、梁氏、敖氏、百氏、虫氏、苍氏、舒氏、庞氏、叔氏、仲氏等。

百氏,即以伯益的称号“百虫将军”为姓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读音作bǎi(ㄅㄞˇ)。

百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后代,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秦国大夫百里傒,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赐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儿子虞仲的子孙在虞国(今山西平陆),称虞候。到了春秋时期,虞仲有个后人叫傒,曾出游诸国。他曾至齐国,遭弃用,又至周王室,仍不为用。后入虞国,官为大夫,以佐虞侯,因其家居于虞国百里乡(今山西平陆),称其为“百里傒”,简称“百里奚”,字里,又字井百、子明,亦称百里子或百里。相传,百里傒逝世后,秦国“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以示对他尊重和哀悼。后世子孙敬先祖百里傒之德,就沿用他的出生地虞国百里乡为姓氏,称百里氏。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秦大夫百里傒之后,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

百里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百氏、里氏、奚氏者,亦有有以先祖之字为井氏、明氏者,皆世代相传至此。但该支百氏的姓氏读音仍为古秦音,读作bó(ㄅㄛˊ)。百里氏以及分衍之百氏、里氏、奚氏、井氏、明氏族人皆尊奉百里傒为得姓始祖。

百姓起源六

源于回族,出自回族中的摆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蒙古族召·额日氏,亦称召阿儿氏,“召”为“百”之义,“额日”为“男子汉”之义。“召·额日”可汉释为“百条勇士”。在明朝时期著名学者叶向高撰著的《四夷考·北虏考》中,将召·额日氏记载为“召阿儿氏”。

蒙古族召·额日氏在明朝时期,即有以姓氏汉义汉化为百氏者,世代相传至此。

百姓起源七

源于回族,出自回族中的摆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回族中的摆氏,早期见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进入中国,在长安(西安)县子午巷(化觉巷)任掌教的西域回部人摆都而的。及至元朝时期的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定远大将军、贵赤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的明安,就是摆都而的的后裔,他的便取汉姓为摆氏,名叫摆言太。

元末明初,摆氏一族为躲避明军的残酷追杀,分散四处,其中有族人为避祸而改以谐音汉字“百”为姓氏,称百氏,世代相传至此。

百姓起源八

源于满族,出自回族中的摆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唐古氏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百氏等,世代相传至此。

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在第九百二十九位,以新蔡、京兆为郡望。

百氏一族发迹于河南省的南阳地区,今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重庆市北碚区、台湾省等地区。

南阳郡:秦置,为今河南旧南阳府、湖北旧襄阳府之地,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县治),晋为南阳国,南朝宋仍曰南阳郡,隋郡废,寻复置,称移治穰县(在今河南邓县东南),金废。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南阳堂:以郡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广宁堂、蔡州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bǎ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卢龙,辽宁之盖县,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许慎《说文解字》载:“百鯈,黄帝之后,姞姓。”(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百倏”,误。又,《左传》作“伯鯈”。)百鯈,当为百氏之始。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秦大夫百里奚之后。”百里奚,即虞公族井伯奚。虞为晋献所灭。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故称百里奚。其后有百里氏,或省作百氏。此当系出姬姓,以封邑为氏。

3、《姓氏考略》注云:“高丽八姓,其一曰百氏。”则此出自高丽族。望出南阳。

二、shǒ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集韵》注云:“系首姓分族。”

三、

百姓分布:北京、浙江上虞、河北卢龙、河南巩县、山西阳城、四川武胜、江西丰城、台湾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百姓起源:

1、古有百鯈,黄帝之后,姞姓,见《说文》。《左传》作伯鯈。

2、百里氏之后省里为百氏,见《姓考》。

3、高丽八姓之一为百氏。

百姓名人:

百里,春秋时许大夫。

郡望:南阳。

变化:一作佰。

历史名人

百姓古代名人

百政西汉,农民起义首领。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武帝末年,战争频繁,赋役繁重,人民穷困,被迫纷起反抗,他与梅免在南阳各地领导农民起义,攻城邑,杀长吏,互相呼应,官府不能制。数岁后,武帝命绣衣御史以虎符发兵进击,起义终被镇压,但起义军散卒仍多继续坚持斗争。

百家奴元朝(?—1311),元将领。蒙古人。父唆都任郢、复(今湖北钟祥、沔阳)二州招讨使;他承袭父职。至元五年(1268),从大军围攻襄阳(今属湖北襄樊),多立功,1271年,宋将范文虎输粮于襄阳,他在鹿门山给予袭击,后驻军该地,断绝宋军粮道。1274年从攻郢州(今湖北钟祥);宋大军骤至,他深入宋阵,身负数伤,犹力战。后从元军大战鄂、汉,宋将夏贵率水师拒战,他突入宋阵,击败宋军,追至黄州(今湖北黄冈),转战百里,深夜始还。又攻破金牛坝要寨,立有战功。

百龄清朝(?—1815),字子颐,号菊溪。汉军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授编修。历奉天(辽宁)顺天府丞。嘉庆五年(1800)授湖南、浙江按察使。历贵州、云南布政使。八年,擢广西巡抚,平冤案,上嘉之,特加少保。寻擢湖广总督。后被劾,夺职。赴福建治粮饷。历山东按察使、巡抚。十四年,复擢两广总督。筹饷练水师,惩贪去懦,降服巨寇张保,粤洋肃清。授两江总督。时河决王家营,其亲勘下游,疏请修浚正河,诏如仪。十八年,命协办大学士,总督如故。后因案受牵,严诏责捕。二十年,封三等男,兼署安徽巡抚。是年病卒于江宁(南京)。谥文敏。所著有《除邪纪略》、《守意龛集》。其他百姓名人有战国列子弟子百丰;明将领百恭、百通;清将领百祥等。

郡望

南阳郡:秦置,为今河南旧南阳府、湖北旧襄阳府之地,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县治),晋为南阳国,南朝宋仍曰南阳郡,隋郡废,寻复置,称移治穰县(在今河南邓县东南),金废。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南阳堂:以郡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广宁堂、蔡州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bǎ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卢龙,辽宁之盖县,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许慎《说文解字》载:“百鯈,黄帝之后,姞姓。”(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百倏”,误。又,《左传》作“伯鯈”。)百鯈,当为百氏之始。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秦大夫百里奚之后。”百里奚,即虞公族井伯奚。虞为晋献所灭。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故称百里奚。其后有百里氏,或省作百氏。此当系出姬姓,以封邑为氏。

3、《姓氏考略》注云:“高丽八姓,其一曰百氏。”则此出自高丽族。望出南阳。

二、shǒ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集韵》注云:“系首姓分族。”

三、

百姓分布:北京、浙江上虞、河北卢龙、河南巩县、山西阳城、四川武胜、江西丰城、台湾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百姓起源:

1、古有百鯈,黄帝之后,姞姓,见《说文》。《左传》作伯鯈。

2、百里氏之后省里为百氏,见《姓考》。

3、高丽八姓之一为百氏。

百姓名人:

百里,春秋时许大夫。

郡望:南阳。

变化:一作佰。

姓氏源流

一、bǎ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卢龙,辽宁之盖县,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许慎《说文解字》载:“百鯈,黄帝之后,姞姓。”(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百倏”,误。又,《左传》作“伯鯈”。)百鯈,当为百氏之始。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秦大夫百里奚之后。”百里奚,即虞公族井伯奚。虞为晋献所灭。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故称百里奚。其后有百里氏,或省作百氏。此当系出姬姓,以封邑为氏。

3、《姓氏考略》注云:“高丽八姓,其一曰百氏。”则此出自高丽族。望出南阳。

二、shǒ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集韵》注云:“系首姓分族。”

三、

百姓分布:北京、浙江上虞、河北卢龙、河南巩县、山西阳城、四川武胜、江西丰城、台湾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百姓起源:

1、古有百鯈,黄帝之后,姞姓,见《说文》。《左传》作伯鯈。

2、百里氏之后省里为百氏,见《姓考》。

3、高丽八姓之一为百氏。

百姓名人:

百里,春秋时许大夫。

郡望:南阳。

变化:一作佰。

堂号

南阳郡:秦置,为今河南旧南阳府、湖北旧襄阳府之地,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县治),晋为南阳国,南朝宋仍曰南阳郡,隋郡废,寻复置,称移治穰县(在今河南邓县东南),金废。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南阳堂:以郡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广宁堂、蔡州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bǎ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卢龙,辽宁之盖县,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许慎《说文解字》载:“百鯈,黄帝之后,姞姓。”(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百倏”,误。又,《左传》作“伯鯈”。)百鯈,当为百氏之始。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秦大夫百里奚之后。”百里奚,即虞公族井伯奚。虞为晋献所灭。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故称百里奚。其后有百里氏,或省作百氏。此当系出姬姓,以封邑为氏。

3、《姓氏考略》注云:“高丽八姓,其一曰百氏。”则此出自高丽族。望出南阳。

二、shǒ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集韵》注云:“系首姓分族。”

三、

百姓分布:北京、浙江上虞、河北卢龙、河南巩县、山西阳城、四川武胜、江西丰城、台湾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百姓起源:

1、古有百鯈,黄帝之后,姞姓,见《说文》。《左传》作伯鯈。

2、百里氏之后省里为百氏,见《姓考》。

3、高丽八姓之一为百氏。

百姓名人:

百里,春秋时许大夫。

郡望:南阳。

变化:一作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