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āo,háo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88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gushiwenju.com
皋姓主要源自:偃姓、姒姓。
皋姓起源一
源于偃姓。出自远古东夷部落少昊氏族皋陶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皋陶[读音作gāoyáo(ㄍㄠㄧㄠˊ),不可读作gǎotáo(ㄍㄠˇㄊㄠˊ)]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又名咎繇,是古代东夷部落少昊氏族的首领。他生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尧帝之时,逝世于夏禹之时,活到一百零六岁。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世,呕心沥血地辅佐尧、舜、禹三帝君,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他功高德厚,夏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病逝在六安,大禹怀念皋陶的功绩,墓葬六安,并“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皋陶的主要功绩,就是为尧、舜、禹制定了刑法和教育制度,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皋陶是在中国建立司法制度的第一人,被后人尊为“断狱之神”。中国的司法之所以叫“法”,是得名于皋陶断狱的一头独角兽,那独角兽的名字就叫“法”。
春秋时期的英国、六国等小诸侯国,都是皋陶的后人所建之国。“六”,即是皋城(今安徽六安),皋陶就是古代六安国的始祖。“英”,即是英山(今湖北英山),古代隶属于六安国(今安徽六安)。皋陶氏的后人宗族支系后来一直在六安、英山乃至江淮大地繁衍,今安徽省六安市城东十六公里小庙村六合公路北侧尚遗存有皋陶墓冢。在史籍《虞书》、《左传》、《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等中,对于皋陶的事迹和六安的皋陶墓皆有记载。皋陶是保定高阳人,因此也称为高阳氏。在历史评说上,皋陶与尧、舜、禹三帝的声望并列,后世人皆称为“古代四圣”。皋陶的后裔子孙皆以祖先为荣,其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皋陶氏,后省文简改分称皋氏、陶氏、李氏等,皋陶是这些姓氏的统一得姓始祖。
皋氏的“皋”字作为姓氏读音作gāo(ㄍㄠ),作为名字或其他用途读音作gǎo(ㄍㄠˇ);陶氏的“陶”字作为姓氏读音作yáo(ㄧㄠˊ),不可读作táo(ㄊㄠˊ)。
皋姓起源二
源于姒姓,出自广陵族之春秋时期越国大夫皋如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吴郡有皋姓,系春秋时越大夫皋如之后。”春秋后期的越国有个大夫叫皋如,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皋氏,世代相传至今。汉朝时期有个司徒长史叫皋诲,就是皋如的后裔子孙。
姒姓皋氏皆尊奉皋如为得姓始祖。
皋姓起源三
源于赤狄族,出自赤狄分支东山皋落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赤狄亦作“赤翟”,是春秋时期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国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赤狄主要有六个氏族组成,即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抵御狄人,“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国、东周、齐国等诸国。皋落氏,春秋时期晋国人称之为东山皋落氏。其原居地有三说:一说在今山西省垣曲县。史籍《水经注·河水》中记载:“河水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清水东流迳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春秋左传》所谓晋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者也。’”今垣曲县东南有皋落镇。
一说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上党郡壶关”条款刘昭《注》引《上党记》中记载:“东山在城东南,申生所伐,今名平皋”,汉壶关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
一说在今山西省昔阳县。宋朝时期的《乐史》中说乐平县有皋落镇,“即古东山皋落氏之地”,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及《山西通志·乐平县》都指明,这个皋落镇(村)在乐平城东南七十里。以上三种说法所指事件发生地点各异,但都认定是晋太子申生所攻打的皋落氏。申生伐皋落,在晋献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出兵的理由据晋献公所宠爱的骊姬说:“皋落狄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边疆。”又说,“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当时晋献公向狄人区域“启土”还处在开始阶段,晋国的实际控制仅汾涑平原,还未能越过沁水。今垣曲县皋落镇距晋都绛一百公里左右,正在晋献公执政时期晋国边境的东方境外。除了当时晋国宫廷阴谋置申生于进退都不利的境地之外,晋献公令申生“尽敌而返”,并在此以前东向伐骊戎,大概都出于驱除分布在晋国以东以南的戎狄,以便扫清通往周王境内的道路。后来晋文公收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可以说是晋献公东向狄入境内“启土”的继续。另一方面,晋国向东北的境土扩张,与狄、赤狄往东北退缩是同一进退过程。晋献公时东境不过沁水,今长治县及昔阳县境内的皋落部落遗址,当与皋落往东北迁徙有关。皋落氏族为赤狄中的强部,史籍《左传》仅一见皋落氏名称,大概是由于以后仅举“狄”名,而未予详载其具体部族名称的缘故。到春秋后期,晋国称雄,在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晋景公姬獳六年,公元前594年),晋景公先灭了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将大部分赤狄部落收服,之后渐被晋国融合。
在原赤狄族人中,有以原氏族名称为姓氏者,如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等。皋落氏族人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皋氏、狄氏、余氏、段氏、洛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皋氏是一个多民族、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的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百四十三位,以吴郡、广陵为郡望。
今上海市,北京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江苏省的盐城市阜宁县、滨海县,云南省的弥渡县,山东省的潍坊市临胊县,台湾省的台北市、桃园县等地,均有皋氏族人分布。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广陵郡:亦称江都郡、江阳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吴郡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
一、皋g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沾化、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词典》引《太平图话姓氏综》收载。(按:皋。旧为皐、臯的异体,或为同姓之分族。今皐、臯简化为“皋”,无姓氏之分。)
二、皋
皋姓分布:浙江上虞、上海嘉定、云南东川、巍山、台湾台北、山东章丘、济南等地均有此姓。
皋姓起源:
1、系自偃姓。古帝皋陶(一作咎繇)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越大夫皋如之后。
3、彝族姓。
皋姓名人:
皋弘,东汉时吴县人,初为扬州从事,后累官至议郎。
郡望:广陵。
变化:亦作〔皐〕、〔臯〕、咎。
皋姓古代名人
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是中国司法的鼻祖。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皋鱼春秋,齐国人,只为周游列国。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广陵郡:亦称江都郡、江阳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吴郡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
一、皋g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沾化、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词典》引《太平图话姓氏综》收载。(按:皋。旧为皐、臯的异体,或为同姓之分族。今皐、臯简化为“皋”,无姓氏之分。)
二、皋
皋姓分布:浙江上虞、上海嘉定、云南东川、巍山、台湾台北、山东章丘、济南等地均有此姓。
皋姓起源:
1、系自偃姓。古帝皋陶(一作咎繇)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越大夫皋如之后。
3、彝族姓。
皋姓名人:
皋弘,东汉时吴县人,初为扬州从事,后累官至议郎。
郡望:广陵。
变化:亦作〔皐〕、〔臯〕、咎。
一、皋g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沾化、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词典》引《太平图话姓氏综》收载。(按:皋。旧为皐、臯的异体,或为同姓之分族。今皐、臯简化为“皋”,无姓氏之分。)
二、皋
皋姓分布:浙江上虞、上海嘉定、云南东川、巍山、台湾台北、山东章丘、济南等地均有此姓。
皋姓起源:
1、系自偃姓。古帝皋陶(一作咎繇)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越大夫皋如之后。
3、彝族姓。
皋姓名人:
皋弘,东汉时吴县人,初为扬州从事,后累官至议郎。
郡望:广陵。
变化:亦作〔皐〕、〔臯〕、咎。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广陵郡:亦称江都郡、江阳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吴郡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
一、皋g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沾化、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词典》引《太平图话姓氏综》收载。(按:皋。旧为皐、臯的异体,或为同姓之分族。今皐、臯简化为“皋”,无姓氏之分。)
二、皋
皋姓分布:浙江上虞、上海嘉定、云南东川、巍山、台湾台北、山东章丘、济南等地均有此姓。
皋姓起源:
1、系自偃姓。古帝皋陶(一作咎繇)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越大夫皋如之后。
3、彝族姓。
皋姓名人:
皋弘,东汉时吴县人,初为扬州从事,后累官至议郎。
郡望:广陵。
变化:亦作〔皐〕、〔臯〕、咎。
其他姓氏
[ 皋 ]的同部首字 - [ 白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