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帝王号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复收。谓帝王发布号令。
⒈ 谓帝王号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复收。
引《易·涣》:“九五,涣汗其大号。”
孔颖达 疏:“人遇险阨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阨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阨者也。”
朱熹 本义:“九五巽体,有号令之象,汗谓如汗之出而不反也。”
⒉ 谓帝王发布号令。
引清 钱谦益 《故南京国子监祭酒石门许公合葬墓志铭》:“先帝诛逆表忠,涣汗大号。”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故今欲变法,请皇上统筹全局,商定政体,自百司庶政,用人交外,并草具纲领条目,然后涣汗大号,乃与施行。”
词语解释涣汗[ huàn hàn ]⒈ 喻帝王的圣旨、号令。⒉ 指发号施令。⒊ 犹流布。⒋ 光亮鲜丽貌。引证解释⒈ 喻帝王的圣旨、号令。引《宋书·范泰传》:“是以明詔爰发,已成涣汗,学制既下,远近遵承。”宋 王安石 《免参政上两府启》:“虽已陈情而恳避,犹疑涣汗之难迴。”康有为 《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皇上乾纲独揽,号令如雷霆,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片纸涣汗,督抚贯行。”⒉ 指发号施令。参见“涣汗大号”。引清 魏源 《次韵前出塞》之六:“涣汗九万里,荣辱非一彊。”李大钊 《大哀篇》:“彼等见夫共和国有所谓政党者矣,於是乌合之众,各竪一帜,以涣汗人间。”⒊ 犹流布。引《文选·刘孝标<辨命论>》:“星虹枢电,昭圣德之符;夜哭聚云,鬱兴王之瑞。皆兆发於前期,涣汗於后叶。”张铣 注:“涣汗,流布之貌。”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莫不巍巍乎,穆穆乎,涣汗於緑篇,氛氲於丹册者矣。”明 邵璨 《香囊记·褒封》:“天恩涣汗,使者星軺远下朝端。”⒋ 光亮鲜丽貌。引《西京杂记》卷六:“鲁恭王 得文木一枚……制为枕案,文章璀璨,彪炳涣汗。”国语辞典涣汗[ huàn hàn ]⒈ 比喻号令一发,如人之汗出不能复收,故唯有遵行。引《易经·涣卦·九五》:「涣汗其大号。」《宋书·卷六〇·范泰传》:「明诏爰发,已成涣汗,营制既下,远近遵承。」⒉ 流布。引《文选·刘孝标·辩命论》:「兆发于前期,涣汗于后叶。」南朝梁·简文帝〈南郊颂序〉:「莫不巍巍乎,穆穆乎,涣汗于绿篇,氛氲于丹册者矣。」
词语解释大号[ dà hào ]⒈ 军号或萨克号系的大型低音铜管乐器。英tuba;⒉ 对他人字号的敬称。英your name;⒊ 帝王的号令。英Emperor's Decree;⒋ 国号,帝号。英name of a dynasty;引证解释⒈ 帝王的号令。引《易·涣》:“涣汗其大号。”孔颖达 疏:“涣汗其大号者,人遇险阨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阨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阨者也。”唐 元稹 《郭钊等转勋制》:“越二月发大号于天下,延宠庶官,锡尔崇勋,无替嘉命。”⒉ 谓帝王大发号令。引《艺文类聚》卷五二引 北齐 邢子才 《为受禅登极赦诏》:“乃驱御侯伯,大号 燕 赵。”⒊ 国号,帝号。引《陈书·高祖纪上》:“大同 之末,边政不修, 李賁 狂迷,窃我 交爱,敢称大号,骄恣甚於 尉他。”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夫位终北面,一概人臣,儻追加大号,止入传限。”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国初奠定区宇,所剗除诸逆寇,皆尝窃大号,铸钱文。”⒋ 对他人字号的敬称。引《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这一位令姪孙一向不曾会过,多少尊庚了?大号是甚么?”⒌ 谓正式名字。引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因为他起小讨饭,放牛,没进过学屋门儿,所以活到老没有起大号,到如今胡子花白啦,人们还叫他 狗娃。”菡子 《小牛秧子》:“从上小学那天起他就只准别人(包括他的妈妈在内)叫他的大号:朱汉明。”⒍ 型号较大的。引老舍 《四世同堂》十四:“他看出来,那些中溜儿的玩具,既不象大号的那么威武,也不象小号的那么玲珑,当然价钱也必合适一点。”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十二月二十四》:“报来了,便看报,顺着次序看那大号字标题的国内新闻,然后又看国外要闻,本埠琐闻。”⒎ 一种铜管乐器,与“小号”对称。⒏ 大声哭叫。引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復取刃杀市者,因大号。”国语辞典大号[ dà hào ]⒈ 对他人商店的敬称。⒉ 问人名、字、号的敬词。引《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这一位令姪孙一向不曾会过,多少尊庚了?大号是甚么?」⒊ 上厕所大便的俗称。反小号 ⒋ 大喇叭的别称。参见「大喇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