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语本《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⒈ 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语本《淮南子·原道训》:“昔者 夏鯀 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引禹 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於 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续范亭 《忠告国民党当局及其画策者》:“化内战为合作,化战场为工场,化干戈为玉帛,化烦恼为菩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在今日。”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
⒈ 干戈,兵器,代表战争。玉帛,古时诸侯会盟朝聘所携带的玉器、丝织品等礼物,做为礼尚往来之用。全句比喻将战争转变为和平。
例如:「经过别人劝和后,他们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由敌人变为朋友了。」
词语解释玉帛[ yù bó ]⒈ 玉器和丝织品,古时用于祭祀,国与国间交际时用做礼物。英jade objects and silk fabrics used as state gifts;⒉ 泛指财物。英property; belongings;引证解释⒈ 圭璋和束帛。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均用之。引《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祭用玉帛牲牷。”《左传·哀公七年》:“禹 合诸侯於 涂山,执玉帛者万国。”⒉ 征聘贤士。引晋 枣据 《杂诗》:“开国建元士,玉帛聘贤良。”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施玉帛於丘园,驰翘车於巖藪。”⒊ 古代诸侯会盟执玉帛,故又用以表示和好。引《左传·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中国 与 英 法 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老舍 《茶馆》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⒋ 借指执献玉帛的诸侯或外国使者。引唐 柳宗元 《涂山铭》:“﹝ 禹 ﹞乃朝玉帛,以混经制。”唐 常建 《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 归去不称王。”宋 陆游 《长歌行》:“万国朝 未央,玉帛来联翩。”⒌ 泛指财富。引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谓荣显为不幸,以玉帛为草土。”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鲁迅 《坟·坚壁清野主义》:“古圣人所教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就是说子女玉帛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坚壁清野的。”国语辞典玉帛[ yù bó ]⒈ 玉器和丝织品。都是古代名贵的物品,可用为诸侯朝聘或嫁娶行聘、祭祀的物品。引《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三国魏·曹植〈美女篇〉:「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近财宝 ⒉ 泛称财物。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法语jade et soi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