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晋·祖逖帅师北伐,渡江于中流,敲击船桨立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见《晋书·祖逖传》。后因以“击楫中流”称颂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⒈ 晋 祖逖 帅师北伐,渡 江 于中流,敲击船桨立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见《晋书·祖逖传》。后因以“击楫中流”称颂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参见“中流击楫”。
引明 韩守益 《苏武慢·江亭远眺》词:“击楫中流,投鞭思济,多少昔时豪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长江 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
亦省作“击楫誓”。 宋 范成大 《满江红·千古东流》词:“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
⒈ 晋朝祖逖率军北伐,渡江至中流时,击打船桨而立誓恢复中原。典出《晋书·卷六二·祖逖传》。比喻收复失土,报效国家的壮烈情怀。
引《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晋罹五胡之乱,而祖逖击楫中流,誓在兴复。」
词语解释击楫[ jī jí ]⒈ 敲拍船桨。《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带兵北伐时,渡江到中流,他击楫立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用“击楫”或“击楫中流”表示慷慨激昂的报国壮志: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引证解释⒈ 亦作“击檝”。指 晋 祖逖 统兵北伐,渡 江 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参见“击楫中流”。引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元 戴良 《怀宋庸庵》诗:“祖逖 念时空击檝, 仲宣 多难但登楼。”清 顾炎武 《京口即事》诗之一:“祖生 多意气,击楫飞中流。”清 徐釚 《晚发京口》诗:“已从击楫悲荒垒,更想沉舟听鼓鼙。”
词语解释(1) [midstream]∶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间大石当中流。——宋· 苏轼《石钟山记》使船保持在中流驶行(2) [midstream]∶江河的中段长江中流(3) [medium]∶中等引证解释(1).犹中道,正道。《荀子·礼论》:“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 王先谦 集解:“中流,犹中道。” 章炳麟 《新方言·音表》:“ 钱大昕 者,可谓得其中流矣; 戴震 者,可谓会其玄极矣; 何秋涛 等,盖无讥焉。”(2).江河中央;水中。《史记·周本纪》:“ 武王 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 唐 张祜 《题润州金山寺》诗:“树影中流见,鐘声两岸闻。” 清 李渔 《怜香伴·赐姻》:“几曾见从井救人,人岸先登,自己反沉中流。” 毛 * 《沁园春·长沙》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 南北朝 及 南宋 时,常用以指 长江 中游,今 九江 上下一带地方。《南齐书·武帝纪》:“上以中流可以待敌,即据 盆口城 为战守之备。”《南齐书·州郡志上》:“ 江州 ,镇 寻阳 ,中流衿带。”《宋史·瀛国公纪》:“ 似道 以 吕师夔 权刑部尚书、都督府参赞军事,任中流调遣。”(4).泛指河流的中游。 曹聚仁 《万里行记·大江东去》:“假使 潘阳港 建筑完成了, 湘水 中流和 赣江 中流凿通了大运河, 洞庭湖 水直通 鄱阳湖 。”(5).一般;普通。《晋书·张辅传》:“良史述事,善足以奬劝,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 中国 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6).指普通的人。 宋 苏辙 《谢除尚书右丞表》:“﹝臣﹞才不逮於中流,幸则过於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