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成块状的形体。
⒉ 量词。用于马匹等。
⒈ 成块状的形体。
引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酢法》:“细擘麴破,勿令有块子。”
宋 林洪 《山家清供·山海兜》:“取鱼虾之鲜者,同切作块子。”
⒉ 量词。用于马匹等。
引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二折:“好块子马,脚打着脑杓子走赶不上。兀的不是那块子马……则被那块子马走的紧,洒家紧赶着,跟不上。”
元 无名氏 《村乐堂》第二折:“洒家是箇 关西 汉……与这同知相公做着箇后槽,喂着一块子马。一块子好马也呵!”
(1)(名)(~儿)成疙瘩或成团儿的东西:糖~儿|煤~|把肉切成~。(2)(名)ɑ)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东西:两~香皂|一~布。b)用于银币或纸币;等于“圆”:两~香皂|一~布。b)用于银币或纸币;等于“圆”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