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相传古印度梵天王留顶发,结成螺形,称为螺髻。梵志多效作螺髻,故称螺髻梵志,或称编发梵志。梵志,古印度“外道”出家者的通称。
⒈ 相传古 印度 梵天王 留顶发,结成螺形,称为螺髻。梵志多效作螺髻,故称螺髻梵志,或称编发梵志。梵志,古 印度 “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参阅《象头精舍经》、《伽耶山顶经》。
引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如来初来证佛果,知 摩揭陁国 人心渴仰,受 频毗婆罗王 请,於晨朝时,着衣持鉢,与千比丘左右围绕,皆是耆旧螺髻梵志,慕法染衣,前后羽从,入 王舍城。”
词语解释螺髻[ luó jì ]⒈ 形状像螺壳的发髻。例螺髻翘然。英spiral-shaped coil in woman's hair do;引证解释⒈ 螺壳状的发髻。引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童子结髮,亦为螺髻,亦谓其形似螺壳。”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 晁补之 《嘲白氏词》﹞困倚妆臺,盈盈正解螺髻,凤釵坠,繚绕金盘玉指, 巫山 一段云委。”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壁》:“共视拈花人,螺髻翘然,不復垂髻矣。”吕湛恩 注:“《山堂肆考》:世尊於肉髻中出百宝光。肉髻如青螺,故云螺髻。”⒉ 比喻耸起如髻的峰峦。引唐 皮日休 《太湖诗·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宋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国语辞典螺髻[ luó jì ]⒈ 螺形的发髻。引《水浒传·第四二回》:「只见是两个青衣螺髻女童,齐齐躬身,只打个个稽首。」⒉ 形容峰峦的形状。引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明·张岱〈岱志〉:「及至黄河舟次,七百里而遥矣,然犹及见岱之螺髻焉。」英语spiral coil (in hairdressing)
词语解释梵志[ fàn zhì ]⒈ 梵语Brahmac?rin的意译。指婆罗门。印度古代四个种姓之一。⒉ 梵语Brahmac?rin的意译。古印度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引证解释⒈ 梵语意译。指婆罗门。 印度 古代四个种姓之一。引《旧唐书·西戎传·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翻译名义集·外道》:“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⒉ 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引《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 脇尊者 )之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宋 陈善 《扪虱新话·<原道>闢佛老》:“如《寳云经》所説,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菩萨於外道中化作七梵志、尼犍就学经法,精进勇猛,细密威仪,胜彼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