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扑咚咚”。
⒉ 象声词。形容击鼓等声音。
⒈ 亦作“扑咚咚”。象声词。形容击鼓等声音。
引《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番身落水寻不见,则听得採莲船上鼓打扑鼕鼕。”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四折:“则听的扑鼕鼕鼉皮鼓擂,韵悠悠凤管笛吹。”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扑咚咚堦下升衙鼓,諕的我手忙脚乱,使不得胆大心粗。”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出:“若是想少情多呵,不好了少不得扑鼕鼕一交跌在那无岸无边的黑酆都十八重阿鼻地狱。”
巴波 《康藏高原上的驾驶员--路超》:“他不能去想这个,他用极大的忍耐力压下去扑咚咚的心跳。”
⒈ 状声词。形容鼓声。元·关汉卿也作「扑冬冬」、「扑咚咚」、「普冬冬」。
引《五侯宴·第四折》:「则听的扑冬冬鼍皮鼓擂,韵悠悠凤管笛吹。」
(1)(动)用力向前冲;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进怀|香气~鼻。(2)(动)把全部心力用到(工作、事业等上面):一心~在工作上。(3)(动)拍打:~粉|鸟儿~着翅膀。(4)(动)扑打;进攻:~灭|~蝇|直~敌军巢穴。
词语解释冬冬[ dōng dōng ]⒈ 一种快速而有节奏的击鼓声。英fast,rythemic sound of beating drum;引证解释⒈ 象声词。引唐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怅然感怀因以此寄》诗:“觉来未及説,叩门声冬冬。”宋 陆游 《二月二十四日作》诗:“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刘半农 《敲冰》诗:“冬冬不绝的木槌声,便是精神进行的鼓号么?”鼕鼕:1.象声词。常指鼓声。 唐 顾况 《公子行》:“朝游鼕鼕鼓声发,暮游鼕鼕鼓声絶。”宋 晁补之 《富春行赠范振》:“鼓声鼕鼕櫓咿喔,争凑 富春 城下泊。”清 洪昇 《长生殿·惊变》:“鼕鼕的鼙鼓喧,腾腾的烽火黫。”⒉ 街鼓俗称。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旧制,京城内金吾,晓瞑传呼,以戒行者。参见“鼕鼕鼓”。引马周 献封章,始置街鼓,俗号‘鼕鼕’,公私便焉。”唐 裴翛然 《夜醉卧街》诗:“遮莫鼕鼕动,须倾满满杯。”⒊ 像鼓声的声响。引《文明小史》第三回:“听了听二门外头那人声越发嘈杂,甚至拿砖头撞的二门鼕鼕的响,其势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