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
⒈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
引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効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闕,招贤进能,显巖穴之士。”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尽言直諫,所望诸君;拾遗补闕,孤亦望之。”
《新唐书·虞世南传》:“世南 於我犹一体,拾遗补闕,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準的。”
清 姚鼐 《翰林论》:“为天子侍从之臣,拾遗补闕,其常任也。”
引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为毕制军与钱辛楣宫詹论续鉴书》:“宋 元 编年之役,垂二十年,始得粗就隐括,拾遗补闕,商榷繁简,不无搔首苦心。”
引《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
《清史稿·卷四二一·李菡传》:「夫献可替否,宰相之责也;拾遗补阙,谏官之职也。」
词语解释拾遗[ shí yí ]⒈ 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例涂(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英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⒉ 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例拾遗补阙。英make good omissions;引证解释⒈ 拾取他人的失物。引《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唐 孟郊 《饥雪吟》:“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明 梁辰鱼 《浣纱记·遣求》:“化治街衢不拾遗,几兴 鲁 国欲倾 齐。”章炳麟 《东夷诗》之一:“陇首餘餱粮,道路无拾遗。”⒉ 比喻轻而易举。引《汉书·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 秦 如鸿毛,取 楚 若拾遗,此 高明 所以亡敌於天下也。”颜师古 注:“拾遗,言其易也。”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圣人脩备以待时,是以正天下如拾遗。”宋 司马光 《乞罢刺陕西义勇第四札子》:“太宗 取两 浙,克 河 东,一统天下,若振槁拾遗。”⒊ 采录遗逸的事迹。引《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南齐书·礼志上》:“吴 则太史令 丁孚 拾遗 汉 事, 蜀 则 孟光、许慈 草建众典。”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这篇一发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废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听其湮没,爰附录于后,作为拾遗云。”⒋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引《史记·汲郑列传》:“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闥,补过拾遗,臣之愿也。”《后汉书·胡广传》:“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北史·外戚传·贺讷》:“詔 泥 与 元浑 等八人拾遗左右。”清 姚鼐 《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君方簪笔入 承明,努力拾遗供侍从。”⒌ 官名。 唐 武则天 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 宋 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参阅《续通典·职官三》。国语辞典拾遗[ shí yí ]⒈ 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引《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⒉ 比喻轻而易举。引《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⒊ 采补缺漏遗佚。引《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⒋ 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引《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⒌ 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英语to pocket a lost article, (fig.) to correct others' errors, to remedy omissions (in a text etc)法语ramasser des objets perdus et se les approprier
词语解释补阙[ bǔ quē ]⒈ 匡补君王的缺失。⒉ 引申为弥补缺漏。⒊ 官名。唐武后垂拱元年始置,有左右之分。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掌供奉讽谏。北宋时改为司谏。南宋及元明重又设置,均随设随罢。引证解释⒈ 匡补君王的缺失。引《左传·襄公元年》:“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闕,礼之大者也。”杜预 注:“闕,犹过也。”《后汉书·胡广传》:“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闕之益。”《明史·孙磐传》:“请定建言者为四等:最上,不避患害,抗弹权贵者;其次,扬清激浊,能补闕拾遗。”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且使外廷共见共闻,则怀忠抱义之士,於朝廷之得失,皆得以补闕拾遗,随时论捄。”⒉ 引申为弥补缺漏。引吴格 《<诗三家义集疏>点校说明》:“搜残补阙,网罗遗佚,为后人提供迄今最完备之三家《诗》读本。”⒊ 官名。 唐 武后 垂拱 元年始置,有左右之分。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掌供奉讽谏。 北宋 时改为司谏。 南宋 及 元 明 重又设置,均随设随罢。引《新唐书·仪卫志》:“左补闕一人在左,右补闕一人在右。”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监察为合口椒,諫议为大坡、大諫,补闕(今司諫)为中諫,又曰补衮。”国语辞典补阙[ bǔ quē ]⒈ 填补缺漏,匡正错失。引《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⒉ 职官名。唐置,掌谏讽和举荐。其中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