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
英repeatedly request somebody 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 call on a famous scholar repeadedly to solicit his help; make three calls at a thatshed cottage and request the owner 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
⒈ 见“三顾草庐”。
⒈ 汉末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次,才得见。见也作「茅庐三顾」、「草庐三顾」、「三顾草庐」。
引《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后用以比喻敬贤之礼或诚心邀请。南朝梁·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黄石兵法,宁可再逢,三顾茅庐,无由两遇。」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著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词语解释三顾[ sān gù ]⒈ 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⒉ 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引证解释⒈ 指 汉 末 刘备 三次往 隆中 访聘 诸葛亮。引宋 陈亮 《酌古论·诸葛孔明下》:“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清 魏源 《定军山武侯祠》诗:“三顾起 南阳,六出来 渭 岸。”⒉ 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参见“三顾草庐”。引唐 沉佺期 《陪幸韦嗣立山庄》诗:“茆室承三顾,花源接九重。”
词语解释茅庐[ máo lú ]⒈ 茅舍;草屋。英thatched cottage;引证解释⒈ 亦作“茆庐”。草屋。引唐 张籍 《送韩侍御归山》诗:“新结茆庐招隐逸,独骑驄马入深山。”宋 梅尧臣 《对雪忆往岁钱塘西湖访林逋》诗之一:“折竹压篱曾碍过,却穿松下到茅庐。”明 刘基 《崇福寺俦上人看山楼》诗:“为爱山中世事疎,看山终日坐茅庐。”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花姑子》:“此非安乐乡。幸老夫来,可从去,茅庐可以下榻。”苏曼殊 《遁迹记》:“嗣余忽醒,身卧茅庐。”国语辞典茅庐[ máo lú ]⒈ 草屋。引《三国演义·第三七回》:「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