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阋:争吵;争斗。《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意指兄弟在家里争吵,在遇到外来欺侮时就一致对外。后比喻内部相争。
英internal strife; brothers fight among themselves;
⒈ 阋,争吵。比喻内部纷争。
引《诗·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墙,外御其务。”
郑玄 笺:“兄弟虽内鬩而外御侮也。”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而 侠累 那家伙,偏偏要兄弟阋墙,引狼入室!”
⒈ 本指兄弟虽在家争吵,但一旦遇有外侮,却能共同抵御。典出后比喻内部不和睦。清·王士祯。
引《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池北偶谈·卷七·误献·施允升》:「尝有罗姓者,兄弟阋墙,先生要之家,反复劝譬,声泪俱下,兄弟遂相抱而哭。」
近同室操戈 煮荳燃萁
词语解释兄弟[ xiōng dì ]⒈ 哥哥和弟弟。英brother;⒉ 古代对同等宗亲的称呼。⒊ 古代姐妹亦称兄弟。⒋ 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⒌ 古代对亲戚的统称。⒍ 指同等国家或王室。⒎ 泛称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人。兄弟[ xiōng di ]⒈ 专指弟弟。英brother;⒉ 男子自称。国语辞典兄弟[ xiōng di ]⒈ 弟弟。引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那时节兄弟在范阳,兄长在楼桑,关某在蒲州解良。」《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村里有个农庄人家,弟兄二人姓刘。哥哥名刘添祥,……兄弟名刘添瑞。」⒉ 男子自谦之词。引《老残游记·第三回》:「依兄弟愚见,还是不多杀人的为是。」《文明小史·第十九回》:「兄弟自从十七岁到上海,彼时老人家还在世,生意亦还过得去。」兄弟[ xiōng dì ]⒈ 男子同胞先出生的为兄,后出生的为弟。引《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可不道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近伯仲 手足 昆季 昆仲 昆玉 ⒉ 内外的族亲、姻亲。引《诗经·小雅·伐木》:「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汉·郑玄·笺:「兄弟,父之党,母之党。」《仪礼·丧服》:「大夫之子于兄弟,降一等。」汉·郑玄·注:「兄弟,犹言族亲也。」⒊ 同姓之国。引《书经·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曹,叔振铎之后;晋,唐叔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 」⒋ 比喻两者相当,不相上下。引《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宋·邢昺·疏:「此章孔子评论鲁卫二国之政相似,如周公康叔之为兄弟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可谓鲁卫之政,兄弟之文也。」近伯仲 手足 昆季 昆仲 昆玉 ⒌ 泛指意气相投的朋友。引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唐童何足道哉也!」⒍ 特指黑社会人物。例如:「道上兄弟」。英语brothers, younger brother, CL:個|个[ge4], I, me (humble term used by men in public speech), brotherly, fraternal德语Brüder, ältere und jüngere Brüder (S)法语frères, fraternel
词语解释阋墙[ xì qiáng ]⒈ 见“阋墙”。引证解释⒈ 谓兄弟相争于内。后用以指内部相争。一本作“鬩墙”。引语本《诗·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墙,外御其务。”明 吾丘瑞 《运甓记·琅琊就镇》:“皇路多艰,鬩墙频搆,愧拥节旄南控。”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使遭兄弟之变者尽如是,鬼尚有鬩墻之衅乎。”郭沫若 《贺日本内山书店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诗:“如何垄断居奇者,尾逐妖星惯鬩墻。”国语辞典阋墙[ xì qiáng ]⒈ 语本比喻兄弟相争,引申为国家或集团内部的争斗。引《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例如:「党内两派阋墙,严重影响到整个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