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虚幻渺茫,捉摸不定。
例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唐·白居易《长恨歌》
英visionary; illusory; evanescent; be vague with nothing in it; with no reality whatever;
引唐 白居易 《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縹緲间。”
宋 刘过 《水龙吟·寄陆放翁》词:“謫仙狂客何如?看来毕竟归田好。玉堂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縹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这都是虚无縹緲的事,那里有甚么神仙鬼怪!我却向来不信这些。”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次游 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 复成桥 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
⒈ 形容虚幻渺茫,不可捉摸。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也作「虚无飘渺」、「虚无缥渺」。
引《红楼梦·第一一三回》:「想到庄子上的话,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不禁的大哭起来。」
近扑朔迷离
词语解释虚无[ xū wú ]⒈ 荒诞无稽。英nothingness,nihility;⒉ 天空。例高标连汗漫,向望接虚无。——柳宗元《省试观庆云图》诗。英sky;引证解释⒈ 亦作“虚无”。⒉ 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引《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⒊ 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引《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清 唐甄 《潜书·破祟》:“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⒋ 天空;清虚之境。引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⒌ 谓荒诞无稽。引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⒍ 空无所有。引唐 杜甫 《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鲁迅 《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⒎ 指想象或理想。引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⒏ 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参见“虚无主义”。见“虚无”。引巴金 《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国语辞典虚无[ xū wú ]⒈ 太空、天空。引唐·柳宗元〈省试观庆云图〉诗:「高标连汗漫,迥望接虚无。」⒉ 道家指道的空灵本体。引《淮南子·精神》:「虚无者,道之所居也。」《汉书·卷六二· 司马迁传》:「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词语解释缥缈,缥乎,缥缥[ piāo miǎo,piāo hū,piāo piāo ]⒈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英dimly discernible;引证解释⒈ 亦作“縹眇”。亦作“縹渺”。⒉ 高远隐约貌。引《文选·木华<海赋>》:“羣仙縹眇,餐玉清涯。”李善 注:“縹眇,远视之貌。”唐 杜甫 《白帝城最高楼》诗:“城尖径仄旌斾愁,独立縹緲之飞楼。”宋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缺月掛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縹渺孤鸿影。”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孤影,南枝乍冷,见乌鹊縹緲,惊飞栖止不定。”郭沫若 《星空·天上的市街》:“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⒊ 随风飘扬;随水浮流。引唐 李白 《愁阳春赋》:“縹緲兮翩緜,见游丝之縈烟。”宋 陈允平 《垂杨》词:“飞花满地谁为扫,甚薄倖,随波縹緲。”元 许有壬 《太常引·池荷》词之二:“红衣縹緲,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闻一多 《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着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驰魂宕魄的天乐。”⒋ 形容声音清越悠扬。引唐 司空图 《注愍征赋述》:“其雅调之清越也,有若縹緲鸞虹,譻譻嫋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声縹緲,直入云霄。”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金石鏗鏘,宫商縹緲。”李瑛 《笛声》诗:“从哪里飘来一缕笛音,在这僻静的深山缭绕?比幽谷的溪水还清脆,比云中的莺啼还缥缈。”⒌ 虚浮;渺茫。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轻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周振甫 注:“縹緲附俗:虚浮、不切实而依附俗説。”清 杜荣寿 《<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底事隔年先异兆,人与莲花同縹緲。”夏曾佑 《小说原理》:“人所乐者,肉身之实事,而非乐此縹渺之空谈也。”郭沫若 《女神·凤凰涅槃》:“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⒍ 峰名。引清 吴伟业 《缥渺峰》诗:“兹峯非云高,高与众山别,其下多嵌空,天风吹不折,插根虚无际, 縹緲 为险絶。”注:“縹緲峯 :顾野王 《舆地志》:‘ 縹緲峯,洞庭 之最高者。’ 卢熊 《苏州府志》:‘ 包山 最高者为 縹緲峯。’”国语辞典缥缈[ piǎo miǎo ]⒈ 高远隐忽而不明。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明·叶宪祖也作「漂渺」、「飘眇」、「飘渺」、「飘缈」、「瞟眇」、「缥眇」、「缥渺」。引《易水寒·第二折》:「缥缈层台,势凌空列星堪摘。」⒉ 声音清扬而长。也作「飘眇」。引《儒林外史·第三〇回》:「歌声缥缈,直入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