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形容普遍地表示不满或怨恨。
例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京本通俗小说》
英cries of discontent rise all round;
⒈ 到处都是怨恨之声。形容怨恨者之多。
引《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
《红楼梦》第五六回:“凡有些餘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体。”
茅盾 《锻炼》十九:“我也看着不像样。这三天工夫,大家都怨声载道。”
⒈ 到处充满了怨恨的声音。形容群众普遍怨恨、不满。也作「怨声满道」。
引《红楼梦·第五六回》:「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礼。」
《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伯集把帐一一的七折八扣算了,不管那些人叫苦连天,怨声载道,就同了顾举人出京。」
反普天同庆 歌功颂德 有口皆碑
词语解释怨声[ yuàn shēng ]⒈ 抱怨声,叫屈声。英wail;引证解释⒈ 怨恨之声。引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治国以礼,民无怨声。”清 李渔 《风筝误·惊丑》:“做媒须带本钱行,莫待无聊听怨声。”⒉ 凄怨之声。引唐 曹邺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诗:“雪过 蓝关 寒气薄,雁回 湘浦 怨声长。”国语辞典怨声[ yuàn shēng ]⒈ 忿怨不平之声。引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治国以礼,人无怨声。」
词语解释(1).表达一定的思想、道理。 宋 周敦颐 《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 明 宋濂 《文原》:“世之论文者有二:曰载道,曰纪事。”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祇受失言之愆,致毁载道之器。”(2).满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礼部官房》:“每出则鶉衣载道,拥轿叫呼。”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邹广文效忠图》:“諭令百姓识认领归,一时欢呼声载道。”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谓 神宗 以水旱偏灾,流民载道,冀‘旌沉抑之人才’以祈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