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⒈ 语出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明·无名氏明·康海也作「刎颈交」、「刎颈至交」。
引《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
《闹铜台·第五折》:「今在一处,结为刎颈之交,同心合意,生死相护。」
《中山狼·第四折》:「真是如胶似漆,刎颈之交。」
近生死之交
词语解释刎颈[ wěn jǐng ]⒈ 割脖子,自杀。⒉ 指刎颈交。引证解释⒈ 割脖子,自杀。引《公羊传·宣公六年》:“君将使我杀子,吾不忍杀子也。虽然,吾亦不可復见吾君矣。遂刎颈而死。”何休 注:“勇士自断头也。”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妻仰天而嘆,刎颈而死。”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杀身成仁,刎颈殉国。”⒉ 指刎颈交。引《东观汉记·田邑传》:“衍 与 邑 素誓刎颈,俱受重任。”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付同心之雅会,讫刎颈之良游。”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交际》:“躡足附耳,自谓知心;接膝抚肩,滥许刎颈。”国语辞典刎颈[ wěn jǐng ]⒈ 用刀割脖子。也作「刎脰」。引《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不由分说,向虔婆大哭大骂,要寻刀刎颈。」⒉ 比喻同生共死。引《东观汉记·卷一四·田邑传》:「衍与邑素誓刎颈,俱受重任。」唐·杨烱〈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付同心之雅会,讫刎颈之良游。」
(1)(动)把事物转移给有关方面:~活|~税|~公粮。(2)(动)到(某一时辰或季节):~子时|~九的天气。(3)(动)(时间、地区)相连接:~界|春夏之~。(4)(动)结交:~朋友。(5)(动)交往;交谊:邦~|建~|绝~。(6)(动)(人)性交:~媾|杂~。(7)(动)互相:~换|~流|~易|~谈。(8)(动)一齐;同时(发生):风雪~加|饥寒~迫|惊喜~集。(9)(名)跟头:跌~|摔了一~。〖交兵〗jiāo bīnɡ(动)〈书〉交战。动宾式:交|兵。两国~必有一伤。(作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