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后即以“鹡鸰在原”比喻兄弟友爱之情。
⒈ 亦省作“鶺鴒原”、“鶺原”。
引《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宋 刘克庄 《乙酉答真侍郎书》:“在东朝则非鸣鳩平均之意;在上则少鶺鴒在原之情。”
明 沉鲸 《双珠记·赴婚遇兄》:“猛省著鶺鴒在原,瞥见了荆花旧妍。”
鲁迅 《徬徨·弟兄》:“你还是早点回去罢,你一定惦记着令弟的病。你们真是‘鹡鸰在原’。”
唐 孟浩然 《入峡寄弟》诗:“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
明 谢榛 《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诗:“一对郫筒肠欲断,鶺鴒原上草萧萧。”
清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诗序:“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檣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鶺原。’”
⒈ 比喻兄弟共处急难,不顾生死,互相救援。参见「脊令在原」。
引《幼学琼林·卷二·兄弟类》:「患难相顾,似鹡鸰之在原;手足分离,如雁行之折翼。」
词语解释鹡鴒[ jí líng ]⒈ 鹡鴒科的鸟之任一种,与鹨有亲缘关系,体型纤细,尾特别长,习惯性地上下抖动。英wagtail;引证解释⒈ 鸟类的一属。最常见的一种,身体小,头顶黑色,前额纯白色,嘴细长,尾和翅膀都很长,黑色,有白斑,腹部白色。吃昆虫和小鱼等,属受保护鸟类。引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鵾鹏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水浒传》第一二〇回:“双双鸿雁,哀鸣在沙渚磯头,对对鶺鴒,倦宿在败荷汀畔。”⒉ 后以“鶺鴒”比喻兄弟。引《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鶺鴒,固慎名器。”唐 韩愈 《答张彻》诗:“冏冏抱明璉,飞飞联鶺鴒。”宋 叶适 《送巩仲同》诗:“天催鶺鴒玉楼去,漱流不并龙洲旁。”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阿稚》:“不为雁序而作鶺鴒,明知弟幼弱,不加防护,任其独行,不饱豺虎,必遭颠坠。”国语辞典鹡鸰[ jí líng ]⒈ 动物名。鸟纲雀形目鸣禽类。体长约五至六寸。头黑,前额白,背黑,腹白,翼尾均长。因其鸣则天降雪,且性喜食雪,故也称为「雪姑」。筑巢于水滨石隙间,以昆虫为食。
词语解释《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因以“在原”指兄弟。《北齐书·元坦传》:“汝何肆其猜忌,忘在原之义?”《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七年》:“ 太宗 保字螟蛉,剿拉同气,既迷在原之天属,未识父子之自然。” 宋 洪迈 《容斋五笔·<汉书>多叙谷永》:“予亡弟 景何 ……尝见 梁弘夫 诵《汉书》,即云:‘唯 谷永 一人,无处不有。’ 弘夫 验之於史,乃服其説。今五十餘年矣,漫摭 永 诸所论建,以渫予在原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