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骥枥”。亦作“骥伏”。亦作:骥枥骥伏。
⒈ 亦作“驥櫪”。亦作“驥伏”。犹老骥伏枥。喻年老而有壮志。
引语出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宋 陆游 《百岁》诗:“壮心空似驥伏櫪,病骨敢怀狐首丘。”
宋 京镗 《念奴娇·次宇文总领游北湖韵》词:“驥櫪难淹,鹏程方远,大器成须晚。”
清 蒲松龄 《上健川汪邑侯启》:“膏火烧残,欲下牛衣之泪;唾壶击缺,难消驥櫪之心。”
清 林则徐 《送嶰筠赐环东归》诗:“漫道识途仍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1)〈书〉(2)(名)好马。(3)(形)比喻贤能。
词语解释伏枥[ fú lì ]⒈ 亦作“伏历”。⒉ 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⒊ 喻指养育。⒋ 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⒌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引证解释⒈ 亦作“伏歷”。⒉ 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引《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歷,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唐 杜甫 《高都护骢马行》:“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气犹思战场利。”⒊ 喻指养育。引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二六:“但受伏櫪恩,何以异駑駘!”⒋ 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引《汉书·梅福传》:“虽有 景公 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贪也。”⒌ 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引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不谓乘轩意,伏櫪还至今。”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到如今阨蓬蒿伏櫪栖山,叹息损朱颜。”华罗庚 《病中斗》诗:“我行虽彳亍,岂甘伏櫪哀。驱驰絶广漠,腾跃越崔嵬。”国语辞典伏枥[ fú lì ]⒈ 枥,马槽。伏枥指马被关在马房中或指驯养的马。亦用以比喻英雄无用武之地。引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宋·陆游〈松骥行〉:「骥行千里亦可得?垂首伏枥终自伤。」⒉ 比喻退藏无所作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