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因畏惧而变了脸色。
引宋·苏洵〈送石昌言北使引〉:「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词语解释怛然[ dá rán ]⒈ 忧伤貌。⒉ 惊惧貌。引证解释⒈ 忧伤貌。引《汉书·成帝纪》:“朕惟其难,怛然伤心,夫‘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其罢 昌陵。”《后汉书·独行传·谯玄》:“窃闻后宫皇子产而不育。臣闻之怛然,痛心伤剥,窃怀忧国,不忘须臾。”金 王若虚 《感秋》诗:“怛然感时心,自亦不能释。”清 张履 《<意苕山馆诗>序》:“诚使当涂诸君子见之,怛然有所伤,炯然知所戒……则诗人之为功於诗,良不少矣。”⒉ 惊惧貌。引《列子·黄帝》:“我内藏猜虑,外矜观听,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热,惕然震悸矣。”《汉书·杜邺传》:“臣闻野鸡著怪, 高宗 深动;大风暴过, 成王 怛然。”唐 韩愈 《石鼎联句》序:“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喘。”宋 苏轼 《夜梦》诗:“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国语辞典怛然[ dá rán ]⒈ 伤心的样子。引《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谯玄传》:「臣闻之怛然,痛心伤剥。」⒉ 惊愕的样子。引《列子·黄帝》:「怛然内热,惕然震悸矣。」
词语解释失色[ shī sè ]⒈ 因惊恐而面色变白。例惊愕失色。诸将皆失色。——《李愬雪夜入蔡州》英turn pale;⒉ 失去本来的色彩或光彩。例年久失色。我脑海里忽然涌出许多作家在书中对云的千姿百态、千娇百媚的描写,但一同我眼前亲见的景象相比,却都有点失色了。——《云赋》英eclipse;引证解释⒈ 容貌不庄重。引《礼记·表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郑玄 注:“失,谓失其容止之节也。 《玉藻》曰:‘足容重,色容庄,口容止。’”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间钞上》:“宴或以家姬作乐,谈笑竟日,未尝一目之,常以拇指搯中指自持,翊旦眎其指,甲痕犹在,盖恐失色於人也。”⒉ 因羞愧、吃惊或发怒而改变神色。引《庄子·天地》:“子贡 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成玄英 疏:“卑陬,惭怍之貌。頊頊,自失之貌。既被詆訶,颜色自失,行三十里方得復常。”《汉书·霍光传》:“羣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明史·毛忠传》:“贼来益众,军中皆失色。”曹禺 《雷雨》第一幕:“周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作就要敢当。’ 周萍 (失色):‘爸!’”⒊ 泛指改变颜色。引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紫草》:“其棚下,勿使驴马粪及人溺,又忌烟,皆令草失色。”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病久了,她进门有些颤抖,嘴唇惨白失色,头发微乱。”⒋ 犹言丢脸。引《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带累佛面无光,山门失色。”⒌ 指不顾脸面。国语辞典失色[ shī sè ]⒈ 对人的表情、态度不庄重。引《礼记·表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⒉ 失去原本的容色。形容神色因惊惶改变。也作「失容」。引《汉书·卷六八·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傅知府听了,面孔失色,做声不得。」近减色 失态 英语to lose color, to turn pale德语erbleichen (V)法语se faner, se flérir, pâlir, blêm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