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有文化,知礼法。
⒈ 谓有文化,知礼法。
引《群音类选·牧羊记·卫律说降》:“奈何所见不同,更不知书达礼。”
《二刻拍案惊奇》卷六:“既然知书达礼,就在我门下做个记室,我也便当了好些。”
《红楼梦》第五七回:“幸他是个知书达礼的,虽是女儿,还不是那种佯羞诈鬼、一味轻薄造作之辈。”
曹禺 《雷雨》第二幕:“我知道你是个知书达礼的人,一看就看出是个直爽人。”
⒈ 熟读诗书,懂得礼节。比喻人有学识与教养。也作「知书知礼」、「知书识礼」、「识礼知书」。
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他少年聪慧,知书达礼。」
《红楼梦·第五七回》:「幸他是个知书达礼的,虽有女儿身分,还不是那种佯羞诈愧,一味轻薄造作之辈。」
zhī1. 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 使知道:通知。知照。3. 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 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 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1. 古同“智”,智慧。
词语解释达礼[ dá lǐ ]⒈ 通行的礼仪。⒉ 具备。⒊ 通晓礼义。⒋ 懂得礼节、礼貌。引证解释⒈ 通行的礼仪。引《礼记·檀弓下》:“葬于北方北首, 三代 之达礼也。”《韩诗外传》卷四:“《韶》用干戚,非至乐也; 舜 兼二女,非达礼也。”唐 皮日休 《读<韩诗外传>》:“如以 舜 兼二女,非达礼也,则 尧 之世,其礼未定,不当责也又宜矣。”宋 宋祁 《郭稹不应为嫁母持服议》:“故三年之丧,虽天下达礼,至於情文相称,必降杀从宜。”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风》、《雅》、《颂》谓之达乐,燕、享、祀谓之达礼。”⒉ 具备。引《礼记·乐记》:“孰亨而祀,非达礼也。”郑玄 注:“达,具也。”⒊ 通晓礼义。引《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贺生 达礼之宗, 蔡公 儒林之亚。”李善 注:“《晋中兴书》曰:‘ 贺循,字 彦先,博览羣书,尤明三《礼》。’”⒋ 懂得礼节、礼貌。引明 冯梦龙 《万事足·见子生嗔》:“我与你一向相敬如宾,以为你知书达礼之人也。”明 冯梦龙 《人兽关·俞公训女》:“达礼知书,秉 伯姬 之雅操;填词染翰,追 班氏 之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