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见机迎合他人意旨。
⒈ 谓见机迎合他人意旨。
引《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近司隶校尉 孔羡 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嘿尔,望风希指,甚於受属。”
亦作“望风承旨”、“望风希旨”。 《晋书·石崇传》:“骏 戚属尊重,权势赫奕。内外有司,望风承旨。”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三:“当 绍圣、崇寧 时,姦人并进,排击 元祐 诸公不遗餘力。中外望风希旨,有以仆 温公 墓碑为词者,有请焚毁 苏 黄 笔札者,言之惟恐后。”
《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因此有些州县望风承旨,借着应酬外国人以为巴结制臺地步。”
⒈ 察言观色,企图迎合对方的意旨。形容谄媚阿谀的行为。也作「望风承旨」。
引《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嘿尔,望风希指,甚于受属。」
词语解释望风[ wàng fēng ]⒈ 为进行秘密活动的人守望、观察动静。英be on the lookout (while conducting secret activities); keep watch;⒉ 瞻望并想见其风采。例天下莫不望风而靡。——《汉书·杜钦传》英at the sight of sb.;引证解释⒈ 远望;仰望。引《文选·李陵<答苏武书>》:“远託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周翰 注:“望风,谓远望也。”《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引其贤儁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见公弱龄,便望风推服。”清 钱谦益 《周玄昭授文林郎制》:“事计日而可观,民望风而自理。”⒉ 听到风声;见到动静、气势。引《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有司望风,莫敢忤旨。”宋 苏轼 《黄州上文潞公书》:“御史符下,就家取文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老幼几怖死。”清 冯桂芬 《振威将军墓志铭》:“公既薨,贼氛转炽,出没 粤、闽、江、浙 诸海口,所至大小文武将吏率望风走,或餼牵迓境上。”⒊ 谓平白无据。引《魏书·元深传》:“但以嫉臣之故,便欲望风排抑。”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愚臣既不能低心曲就,辈流亦以望风怒臣。”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三》:“然文章绳尺,自有定论,未容以辈行先后望风轻訾。”⒋ 为正在进行秘密活动的人观察动静。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他不做贼,他在那里代做贼的望风呢!”峻青 《海啸》第一章:“小马 被分配在离海边稍远一点的芦苇丛里放哨望风。”国语辞典望风[ wàng fēng ]⒈ 远瞻、仰望风采。引《文选·李陵·答苏武书》:「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⒉ 听到风声。引《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李膺》:「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三国演义·第一〇回》:「军士无主,望风奔逃。」⒊ 为正在进行秘密活动的人把风。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他不做贼,他在那里代做贼的望风呢!」
词语解释希指[ xī zhǐ ]⒈ 亦作“希旨”。⒉ 迎合在上者的意旨。引证解释⒈ 亦作“希旨”。迎合在上者的意旨。引《汉书·孔光传》:“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颜师古 注:“希指,希望天子之旨意也。”《后汉书·吴良传》:“每处大议,輒据经典,不希旨偶俗以徼时誉。”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利口小辩,希指巧言者,谓之标领清妍。”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虽得户八十餘万,皆州县希旨,以主为客,以少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