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
引《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 汉 郑玄 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
孔颖达 疏:“圭角谓圭之锋鋩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彦高 《人月圆》,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远,不露圭角,不尤胜於 宇文 自作者哉?”
⒈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锋芒。不露圭角指才华内敛,不露锋芒。也作「不见圭角」。
引《朱子语类·卷二九·论语·公冶长下》:「如宁武子虽冒昧向前,不露圭角,只猝猝做将去,然少间事又都做得了,此其愚不可及也。」
近不露锋芒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词语解释圭角[ guī jiǎo ]⒈ 圭的锋芒有棱角,比喻人的言行奇特刻薄。例初露圭角。英abilities;引证解释⒈ 圭的棱角。泛指棱角。比喻锋芒。引《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 汉 郑玄 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孔颖达 疏:“圭角谓圭之锋鋩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宋 欧阳修 《张子野墓志铭》:“﹝ 子野 ﹞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守志端直,临事敢决。”宋 范成大 《枕上六言》诗之二:“独眠被出圭角,晏起帐承隙光。”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王守仁》:“阳明 平日不露圭角,未尝显与 濠 忤。”⒉ 引申为突出的特点。引清 昭槤 《啸亭续录·小说》:“一百八人原难铺排,然以必各见圭角,始为著书体裁,如 太史公 汉 兴诸王侯是也。”⒊ 痕迹,迹象。引《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我如今赏他一两银子,教他以讨银为名,不时去打探,少不得露出些圭角来。”清 昭槤 《啸亭杂录·今上待和珅》:“上知其意,吟咏中毫不露圭角。”蒋维乔 《中国教育之回忆》:“蔡孑民 虽不以社员为然,而态度温和,不露圭角。”国语辞典圭角[ guī jiǎo ]⒈ 圭的棱角。泛指棱角、锋芒。引《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圭角谓圭之锋铓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⒉ 迹象、形迹。引《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我如今赏他一两银子,教他以讨银为名,不时去打探,少不得露出些圭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