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草木的根干。
⒋ 指基地。
⒌ 本原,初始。
⒍ 指最初的。
⒎ 根由,根源。
⒏ 喻指帝室。
⒐ 喻指家乡,故土。
⒈ 草木的根干。
引《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
宋 李纲 《论用兵》:“以多胜敌者,必将以殄灭为期,而不再举,其机在多。譬犹拔大木之本根,非众其力则不可。”
清 邵曾训 《蚕妇吟》:“种桑亦爱枝叶多,空抱本根奈尔何。”
引《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成玄英 疏:“亭毒羣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宋 司马光 《赠邵兴宗》诗:“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
明 李东阳 《祁阳县学重修记》:“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
引《晋书·刘颂传》:“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遗绪,得中贤之佐,而树国本根不深,无干辅之固,则所谓任臣者化而为重臣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久食其赐,信乃弥坚,渐而奉为圭臬,视若一切存在之本根。”
⒋ 指基地。
引宋 陆游 《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 关中 作本根。”
《宣和遗事》后集:“神京者, 太祖、太宗 一统之本根。”
⒌ 本原,初始。
引《北齐书·杜弼传》:“窃惟《道》《德》二经,阐明幽极,旨冥动寂……实众流之江海,乃羣艺之本根。”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閔伤。”
宋 陈亮 《普明寺长生谷记》:“及至后世,於民之中又有为释老之徒者,坏形恶服,不耕不蚕,以自枯槁于山林,而求识其所谓心性之本根者。”
⒍ 指最初的。
引汉 王充 《论衡·正说》:“説《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维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
⒎ 根由,根源。
引《汉书·张耳陈馀传》:“具道本根所以,王不知状。”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议治乱之本根,求治乱之故事。”
章炳麟 《四惑论》:“法律本浮栖之物,无可索其本根,类如是矣。”
⒏ 喻指帝室。
引《汉书·诸侯王表序》:“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二邵王建白》:“天下将谓主上薄于本根,非亲亲盛节。”
⒐ 喻指家乡,故土。
引明 刘基 《题解于伯机杜工部诗后》诗:“我今亦飘泊,不得归本根。”
⒈ 事物的根基。
引《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一》:「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文选·曹冏·六代论》:「臣闻公族者,国之枝叶,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
⒉ 事物的来历。
引汉·王充《论衡·正说》:「说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微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
(1)(名)草木的茎或根(2)(名)事物的根本、根源(跟‘末’相对):忘~|兵民是胜利之~。(3)(名)(~儿)本钱;本金:下~儿|够~儿。(4)(形)主要的;中心的:~部|~科。(5)(名)本来;原来:~意|~想不去。(6)(形)自己方面的:~厂|~校|~国。(7)(形)现今的:~年|~月。(8)(动)按照;根据:~着政策办事。(9)(名)(~子、~儿)把成沓的纸装订在一起而成的东西:书~|户口~儿。(10)(名)(~子、~儿)版本:刻~|抄~|稿~。(11)(名)(~儿)演出的底本:话~|剧~。(12)(名)封建时代指奏章:修~(拟奏章)。(13)(名)(~儿)量词。ɑ)用于书籍簿册: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头~《西游记》。c)用于一定长度的影片: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
(1)(名)(~儿)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分直根和须根两大类。根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2)(名)比喻子孙后代。(3)(名)方根的简称。(4)(名)代数方程的解。(5)(名)化学上指带电的基:氨~|硫酸~。(6)(名)(~儿)物体的下部或某部分和其他东西连着的地方:耳~|舌~|墙~|~基|~底。(7)(名)(~儿)事物的本原;人的出身底细:祸~|刨~问底|我们是老街坊;彼此都知~知底。(8)(副)根本地;彻底:~究|~治|~绝。(9)(名)依据;作为根本:~据|无~之谈。(10)(~儿)(量)用于细长的东西:两~筷子|一~无缝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