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文旆”。
⒈ 亦作“文旆”。
引《隋书·礼仪志七》:“旌旗皆囊首,五色节,文旆悉赭黄。”
明 唐寅 《许天锡妻高氏墓志铭》:“文斾载道,蟠龙失隐镜之姿。”
引《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少屈文斾,至舍下与家尊略叙旧谊,可乎?”
《颜氏家藏尺牍·吴侍讲元龙》:“两日正拟出门,以文斾山游未返,用是欲行且止。”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2)(名)文章;作品:美~。(3)(名)文言:半~半白。(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10)(名)姓。(11)(量)一文不值。(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古同“旆”:“织文鸟章,白~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