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后以“悲染丝”为易受习俗影响以及由此而发感叹的典故。
⒈ 亦省作“悲丝”。
引《墨子·所染》:“子墨子 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杨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丝。”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九:“惻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
清 丘逢甲 《孟徵以粤秀山无咎室诗见示次韵》之二:“百年人事悲丝染,四海风尘把剑看。”
唐 罗隐 《谗书·屏赋》:“阮 何情而泣路, 墨 何事而悲丝。”
清 无名氏 《万金记·顽梗》:“天末徒号鴟,可怜泣路悲丝,忠肝义胆,至今寝食常思。”
(1)(形)悲伤:~哀|~鸣|~叹|~喜。(2)(形)怜悯:慈~。
词语解释染丝[ rǎn sī ]⒈ 将丝染色。喻受人薰陶感化。引证解释⒈ 将丝染色。喻受人薰陶感化。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斲梓染丝,功在初化。器定綵成,难可翻移。”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翟 悲於染丝,是之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