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后因以“白羽书生”为鹅的代称。
⒈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阳羡 许彦 於 绥安山 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
引彦 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
后因以“白羽书生”为鹅的代称。 唐 骆宾王 《上廉察史启》:“白羽书生,自铭恩於食稻;黄衣童子,将赛德於餐花。”
词语解释白羽[ bái yǔ ]⒈ 白色羽毛。⒉ 借指白色的鸟。⒊ 古代军中主帅所执的指挥旗。又称白旄。亦泛指军旗。⒋ 指羽箭。⒌ 借指士兵。⒍ 指羽扇。⒎ 指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⒏ 古邑名。在今河南省西峡县。引证解释⒈ 白色羽毛。引《孟子·告子上》:“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空守贞兮。”⒉ 借指白色的鸟。引宋 沉遘 《次韵和鞠颜叔游山》:“紫鳞惊跃起,白羽倦飞还。”⒊ 古代军中主帅所执的指挥旗。又称白旄。亦泛指军旗。引《吕氏春秋·不苟》:“武王 左释白羽,右释黄鉞,勉而自为係。”《书·牧誓》作“白旄”。 《孔子家语·致思》:“子路 进曰:由 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於天,旍旗繽纷下蟠於地。 由 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唐 李白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今兹讨鲸鯢,旌斾何繽纷。白羽落酒樽, 洞庭 罗三军。”⒋ 指羽箭。引《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弯蕃弱,满白羽,射游梟,櫟蜚遽。”郭璞 注:“以白羽为箭,故言白羽也。”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三:“留我一白羽,将以分符竹。”宋 王安石 《阴山画虎图》诗:“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⒌ 借指士兵。引唐 卢纶 《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诗:“君不见, 汉 家边将在边庭,白羽三千出 井陘。”唐 法振 《河源破贼后赠袁将军》诗:“白羽三千驻,萧萧万里行。”⒍ 指羽扇。引唐 骆宾王 《宿温城望军营》诗:“白羽摇如月,青山断若云。”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史君 开府未浹旬,欲戴纶巾挥白羽。”明 沉采 《千金记·游说》:“鼓旗扬,白羽一挥同发矢,黄龙三转倒拖鎗,倒拖鎗。”清 曹寅 《途次示侄骥》诗之三:“可堪挥白羽,安事践青蒲。”⒎ 指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引清 洪昇 《长生殿·侦报》:“爷爷呵,莫待传白羽始安排!”徐朔方 校注:“白羽,羽檄,古代徵调军队的文书。”⒏ 古邑名。在今 河南省 西峡县。引《春秋·昭公十八年》:“冬, 许 迁于 白羽。”杨伯峻 注:“白羽 在今 河南 西峡县 西关外。”国语辞典白羽[ bái yǔ ]⒈ 白色的羽毛。引《孟子·告子上》:「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⒉ 用白色羽毛装饰的旗子。引《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⒊ 箭。引《文选·鲍照·拟古诗三首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⒋ 白色的羽毛扇。引唐·张巡〈守睢阳作〉诗:「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词语解释书生[ shū shēng ]⒈ 读书人。例白面书生。英intellectual; pedent; scholar;⒉ 指抄写的人。英copier;引证解释⒈ 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引《东观汉记·赵孝传》:“﹝ 孝 ﹞常白衣步担,尝从 长安 来过直,上邮亭,但称书生,寄止於亭门塾。”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閤下,书生也。 《诗》、《书》、《礼》、《乐》是习,仁、义是修、法度是束。”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杨文公鹤诞》:“属对用事,如老书生,而笔蹟则童稚也。”茅盾 《脱险杂记》十二:“人家说他战前还在 广州 教书,现在他虽然是游击队的司令官了,但一举一动,依然是书生风度。”⒉ 抄写的人。引唐 唐临 《冥报记》卷上:“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庄严清浄,供给丰厚,书生常数十人。”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煬帝 会 虞世南 等四十人选文章……又择能书二千人为御书生,分番钞书。”国语辞典书生[ shū shēng ]⒈ 读书人。引《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下·费长房传》:「长房曾与人共行,见一书生黄巾被裘,无鞍骑马,下而叩头。」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合下书生也,诗书礼乐是习,仁义是修,法度是束。」反武夫 武士 ⒉ 不通世务的迂儒。引《宋书·卷七七·沈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