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措词严肃,道理正当。 元 黄溍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公飞三书於 交阯,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引交阯 得书惶惧请命。”
清 张伯行 《<杨大洪先生文集>序》:“迄今读公奏疏,痛切纠参,词严义正,直足夺奸恶之魄,而斩逆阉之魂。”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这真可谓‘词严义正’。所举的群小,也都确实的。”
引《野叟曝言·第六回》:「世兄侃侃而谈,词严义正,孩儿汗下通体。」
(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词语解释义正[ yì zhèng ]⒈ 同“义政”。正,通“政”。⒉ 犹正义、道义。引证解释⒈ 同“义政”。正,通“政”。引《墨子·天志下》:“今天下之士君子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曰顺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别也。兼之为道也,义正;别之为道也,力正。”⒉ 犹正义、道义。引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义正所在,视死犹归;支解寸断,不易所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