⒉ 比喻贪暴者。
引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一讲:“在人同兽争的时代,因为不知道何时有毒蛇猛兽来犯,所以人类时时刻刻不知生死。”
⒉ 比喻贪暴者。
引瞿秋白 《文艺杂著·涴漫的狱中日记》:“那地方本来‘人’迹稀少,毒蛇猛兽横行。”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人们的血肉。
⒈ 有毒的蛇、凶猛的野兽,泛指能危及人类生命的动物。亦比喻凶狠、残暴的人。
词语解释毒蛇[ dú shé ]⒈ 体内有毒腺的蛇,能使被咬的人畜中毒,如蝮蛇、眼镜蛇。英poisonous snake; viper;引证解释⒈ 有毒的蛇。其头多呈三角形,有毒腺连结毒牙,咬人或动物时,分泌毒液,致使中毒。引《北史·陆俟传》:“诸君不见毒蛇乎?不断其头犹能为害。”唐 杜甫 《发阆中》诗:“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杨朔 《印度情思》:“象头人身的‘甘尼萨’神……以及睡在毒蛇头下的 湿娃 天神等等故事,不但刻在石头上,还流传在人民口头上。”国语辞典毒蛇[ dú shé ]⒈ 两颊具有毒腺的蛇。毒腺由上颔唇腺所形成,有管子和上颚的长牙相通,而将毒液由毒腺经由管子,注入被咬动物的皮下。未经救治,可以致死。英语viper德语Giftschlange (Bio)法语serpent venimeux
词语解释猛兽[ měng shòu ]⒈ 指体大而凶猛的兽类。英beast of prey;引证解释⒈ 指体硕大而性凶猛的兽类。引《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郑玄 注:“猛兽,虎豹熊羆之属者。”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入山则使猛兽不犯,涉水则令蛟龙不害。”金 元好问 《两山行记》:“守真 住山五十年,不省有为猛兽毒螫所伤害者。”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十三:“轮船像一头受伤后发怒的猛兽,一路嗥叫着直扑向这小小的石桥。”⒉ 指猛虎。 唐 避 太祖 李虎 讳,改称猛虎为猛兽或猛武。引唐 高彦休 《唐阙史·虎食伊璠》:“﹝ 璠 ﹞及 蓝关,为猛兽搏而食之。”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大明会典》:“自来称虎为兽,考《晋书》成於 唐 魏徵 等, 唐太宗 称制临之,以 太祖 名 虎,改称曰猛兽。”《小五义》第六一回:“卢珍、丁大爷 都看见在山峰缺处,一隻斑斕猛兽,每遇要行走之时,把身子往后一坐,将尾巴乱搅,尾巴一动,自来的就有风起,不然怎么虎行有风呢?”国语辞典猛兽[ měng shòu ]⒈ 凶猛的兽类。引《孟子·滕文公下》:「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汉武帝延和三年,西胡月支国献猛兽一头,形如五六十日新生的小狗,不过比貍猫般大,拖一个黄尾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