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引咎自责。
⒈ 谓引咎自责。
引《书·大禹谟》:“﹝ 舜 ﹞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
蔡沉 集传:“负罪,自负其罪,不敢以为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为父母之慝也。”
《宋史·道学传三·朱熹》:“若夫过宫之计,则臣又愿陛下下詔自责,减省舆卫,入宫之后,暂变服色,如 唐肃宗 之改服紫袍、执控马前者,以伸负罪引慝之诚。”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负罪引慝,思古无訧,际人伦之穷者,何厚於自责也?”
词语解释负罪[ fù zuì ]⒈ 负有罪责;身担罪名。例负罪潜逃。英bear accusation;引证解释⒈ 获罪;背上罪名。引《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诸臣伪劫君者,而负罪以出。”宋 沉俶 《谐史》:“一日 刘氏 谓二子曰:‘国家用兵,敛及下户,期会促迫,刑法惨酷。吾家积钱列屋,坐视乡党之困与官吏之负罪而晏然不顾,於心安乎?’”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革命之中智识阶级负罪不小。”⒉ 抱愧;抱歉。引明 归有光 《遗王都御史书》:“虽承明公顾念,不遗衰弃,而亦不能少伸候谢之罪,负罪何可言。”茅盾 《子夜》五:“﹝ 吴少奶奶 ﹞脸上不禁泛出红晕,眼光里有一种又羞怯又负罪的意味。”茹志鹃 《百合花》:“‘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的说道。”国语辞典负罪[ fù zuì ]⒈ 身负罪恶。引《书经·大禹谟》:「负罪引慝,祇载见瞽瞍。」
词语解释引慝[ yǐn tè ]⒈ 承认罪过。引证解释⒈ 承认罪过。引《书·大禹谟》:“帝初于 歷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唐 柳宗元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天子加惠羣臣而引慝焉,德至厚也。”国语辞典引慝[ yǐn tè ]⒈ 引咎自责。引《书经·大禹谟》:「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唐·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焉,德之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