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四海,指全国各处,后也指世界各处。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不会错。
英be everywhere(universally) applicable;
⒈ 亦作“放诸四海而皆準”。
引语本《礼记·祭义》:“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準,推而放诸西海而準,推而放诸南海而準,推而放诸北海而準”。
郑玄 注:“放,犹至也。準,犹平也”。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 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中国 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秦牧 《艺海拾贝·<画蛋·练功>》:“这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道理,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伦理说》:“边沁 以为人生一切行谊,其善恶标準……曰:使人增长其幸福者,谓之善;使人减障其幸福者,谓之恶。此主义放诸四海而皆準,俟诸百世而不惑。”
⒈ 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为准则。
引语本《礼记·祭义》:「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1)(动)解脱约束:释~。(2)(动)任意;随便:~任。(3)(动)发出:~光。(4)(动)扩展:~大。(5)(动)搁;置:~在桌子上。(6)(动)古指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流~。
[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7. 往,到:“吾欲之南海”。
(1)数目;三加一后所得。(名)(2)数目:~个|~位。(3)姓。(4)我国民族音乐上的一级。
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火~。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碗。~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啦!6.漫无目标地:~骂。她丢了支笔,~找。7.毫无节制地:~吃~喝。8.姓。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3. 表(从……到……):从上而下。
(1)(动)准许:批~|不~。(2)(名)标准(3)(动)依据;依照:~前例处理。(4)(动)准确:~时|瞄~|钟~|投得~。(5)(副)一定:~去|~能完成。(6)(形)程度上虽不完全够;但可以作为某类事物看待的:~尉|~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