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一种民间舞蹈。又名“金钱棍”。北方称为“霸王鞭”或“花棍”。演员所用之棍用竹子或细木制成,长二尺许,其中四至六处挖有空档,每档中串以铜钱,分上下两面,表演时,上下左右舞动,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演者边唱边舞,其歌曲多为民间小调,通常在节日或庙会时表演。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
⒈ 一种民间舞蹈。又名“金钱棍”。北方称为“霸王鞭”或“花棍”。演员所用之棍用竹子或细木制成,长二尺许,其中四至六处挖有空档,每档中串以铜钱,分上下两面,表演时,上下左右舞动,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演者边唱边舞,其歌曲多为民间小调,通常在节日或庙会时表演。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
引《通俗编·俳优》引 清 毛奇龄 《西河词话》:“金 作清乐,仿 辽 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一人,筝一人,笛一人,列坐唱词,而復以男名末泥,女名旦儿者,随唱词作举止……北人至今谓之连厢,曰打连厢,唱连厢,又曰连厢搬演,大抵连四厢舞人而演其曲,故云然。”
⒈ 一种民间舞蹈。参见「霸王鞭」条。
dǎ1. 击,敲,攻击:打击。殴打。打杀。2. 放出,发出,注入,扎入:打炮。打雷。打信号。打电报。3. 做,造:打首饰。打家具。4. 拨动:打算盘。5. 揭,破,凿开:打破。打井。6. 举,提起:打灯笼。打起精神。7. 涂抹,印,画:打蜡。打戳子。8. 写出,开出:打证明。9. 捆,扎:打包裹。10. 合,结合:打伙。打成一片。11. 获取,购取:打水。打鱼。12. 除去:打消。打杈。13. 定出,计算:打算。打腹稿。14. 用,采用,使用:打比喻。15. 玩,玩耍:打球。16. 截,停,减,退:打住。打价儿。17. 表示人体发出某种行为动作:打手势。18. 进行某种活动,从事或担任某种工作:打交道。打短工。19. 与某些动词结合,基本上保留原动词词义:打扫。打扰。20. 自,从:打哪儿来?dá1. 量词,指十二个:一打铅笔。
词语解释连厢[ lián xiāng ]⒈ 亦作“连相”。⒉ 杂耍名。源于金代乐曲《连厢词》。表演时,除有琵琶笙笛及锣鼓等乐器外,常以四人各持竹杆,竹杆两头各嵌直径寸许的小铜钹,或制钱十馀枚,用以击节,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不断打出清脆的响声,故亦称“打连厢”。引证解释⒈ 亦作“连相”。杂耍名。源于 金 代乐曲《连厢词》。表演时,除有琵琶笙笛及锣鼓等乐器外,常以四人各持竹杆,竹杆两头各嵌直径寸许的小铜钹,或制钱十馀枚,用以击节,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不断打出清脆的响声,故亦称“打连厢”。引清 李调元 《弄谱百咏》:“闻道 辽 金 繁盛日,六街风静听连厢。”清 顾禄 《桐桥倚棹录·舟楫》:“杂耍之技,来自 江 北,以软硬工夫、十锦戏法、象声、间壁戏、小曲、连相、灯下跳狮,、烟火等艺擅长。”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仪徵岁时记》:“元宵前后,龙灯之外,俗尚花鼓灯……厥后曰连相,曰花鼓。”国语辞典连厢[ lián xiāng ]⒈ 一种民间杂技。源自金朝时的连厢词,其中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并有扮演者随唱词做动作,有歌有舞,生动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