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禀但随升斗禄

出自宋代王洋的《次苹字韵即事》,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fù bǐng dàn suí shēng dǒu lù,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飘零何处是通津,陆有飞蓬水有苹。
赋禀但随升斗禄,姓名常后百千人。
趋炎未肯施先足,耐冷何须便曲身。
祗有鸣埚恐难继,此心端欲避芳尘。
()
飘零,飞蓬,赋禀,姓名,趋炎,施先足,曲身,恐难

《次苹字韵即事》是宋代王洋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飘零何处是通津,
陆有飞蓬水有苹。
赋禀但随升斗禄,
姓名常后百千人。
趋炎未肯施先足,
耐冷何须便曲身。
祗有鸣埚恐难继,
此心端欲避芳尘。

诗词中的"飘零何处是通津"表达了作者的迷茫和无依无靠的心境。"通津"是指通往目的地的渡口,而"飘零"则暗示作者在人生道路上徘徊不定,无法找到前进的方向。

"陆有飞蓬水有苹"描绘了大地广袤、水草丰茂的景象。"飞蓬"是指随风飘荡的浮萍,"苹"则代表水面上的浮萍,这些形象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奈。

"赋禀但随升斗禄,姓名常后百千人"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阶层的思考。"赋禀"指的是天赋和才能,而"升斗禄"则代表官职和地位。诗中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认为人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出身和社会地位,而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却常常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趋炎未肯施先足,耐冷何须便曲身"反映了作者对于趋附权贵和迎合时势的不屑。作者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愿意妥协和低头迎合权势,同时也表达了对于逆境的坚持和不屈的态度。

"祗有鸣埚恐难继,此心端欲避芳尘"描绘了作者内心的纷乱和追求真实的渴望。"鸣埚"指的是冶炼铁器时发出的声音,这里象征着社会名利的喧嚣和浮华。作者希望自己的内心能够超脱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纯粹。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和命运的思考。通过对于自己处境的描绘和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坚守原则、追求真实和内心的自由的个性。诗词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社会伦理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洋

(1087—1154)宋楚州山阳人,字元渤。王资深子。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初诏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守起居舍人,擢知制诰。十年以权发遣吉州换邵武军。洪皓使金归,人无敢过其居,洋独与往来,为人诬告与闻洪皓欺世飞语,以直徽猷阁出知饶州。寓居信州,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善诗文,其诗极意镂刻,文章以温雅见长。有《东牟集》。...

王洋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