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自是凡心别

出自宋代宋太宗的《缘识》,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óng qián zì shì fán xīn bié,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贪染犹来理不通,虚劳岁月面西东。
从前自是凡心别,利益须归上帝功。
洞府名高同景致,尘泥踪迹莫知空。
去非但向铅中作,变化飞腾大道雄。
()
不通,虚劳,岁月,心别,利益,上帝,洞府,高同,景致,踪迹,知空

《缘识》是宋太宗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缘识

贪染犹来理不通,
虚劳岁月面西东。
从前自是凡心别,
利益须归上帝功。
洞府名高同景致,
尘泥踪迹莫知空。
去非但向铅中作,
变化飞腾大道雄。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以宋太宗的独特视角,揭示了人生中的许多现象和哲理。诗的开篇表达了人们对于贪婪和污染的迷惑和困惑,暗示了人们在追逐物质财富和享乐过程中,往往迷失了理性和方向。

接着,诗人通过描述岁月的虚劳以及时间的流逝,表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在茫茫岁月中辛勤劳作,但最终面对的却是虚无和空洞。这种对于时光流逝的描绘,使读者对于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产生共鸣。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回顾了自己从前的心态和觉悟。他认为从前的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被凡俗的欲望所束缚。然而,他明白了真正的利益应该归功于上帝,而不是个人私利。这里的上帝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力量或者更高的存在,暗示了人应该追求更高尚、更崇高的价值观和目标。

在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描绘洞府的景致,表达了一个超越尘世的境界。洞府是与尘世隔绝的地方,象征着高尚的境界和超越世俗的修行。诗人提到尘泥的踪迹不会留下,意味着无论是个人的名利还是物质的追求,在时间的洪流中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真正有意义的是通过内心的变化和飞腾,追求更宏大的道义和精神境界。

这首诗词通过对贪婪和虚无的批判,呼唤人们应该追求真理和崇高的境界。它提醒人们要超越狭隘的个人欲望,追求更高尚的价值观和目标,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精神的升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