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安身处。宋代。释宗杲。善住庵中人,从来无所住。只这无住心,便是安身处。
中文译文:
黄智通居士居住在善住庵,
从来就没有固定的住所。
只有这种无所住的心,
才是他的安身之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释宗杲创作的,描述了黄智通居士在善住庵的生活状态。诗中提到居士从来没有固定的住所,这并非指他没有居住的地方,而是强调他对于住所的无所执着。黄智通居士以无住心为根本,不执着于任何特定的地方或物质财富,而是以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为安身之处。
这首诗表达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强调了放下执着和欲望的重要性。通过放下对外在事物的依恋,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无所住的心意味着追求心灵的自在和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可以使人达到心境的平和与自由。
这首诗的意境简洁而深远,以简洁的文字展现了佛教禅宗的精髓。通过对住所的无所执着,黄智通居士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境界,对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内心宁静和自由的启示和指引具有重要的意义。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释宗杲。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