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别与千差

出自宋代释宗杲的《偈颂一百六十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àn bié yǔ qiān chà,诗句平仄:仄平仄平仄。
今朝又是六月半,记得一则旧公案。
拄杖子吞却法身,露柱在傍偷眼看。
看不看,拈起秦时{左车右度}轹鑽。
万别与千差,吾道以一贯。
()
记得:能记起;没忘记。
公案:(名)①旧时官吏审理案件时用的桌子。②指情节复杂的案件,泛指有纠纷的或离奇的事情:无头~|~小说。
法身:1.佛教语。梵语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2.指高僧之身。3.旧指修炼得道之身。
不看右度一贯:(形)始终如一,不曾改变:~艰苦朴素|实事求是是我们~的工作作风。

译文:
今朝又是六月半,
回忆起一则旧公案。
拄着杖子吞下法身,
偷偷在旁边窥看。
看与不看,拈起秦时左车右度的车轮。
万事各有不同,我修行之道始终如一。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释宗杲所作的《偈颂一百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描述了一个情景,他在六月半的早晨,回忆起一起旧公案。他拄着杖子,吞下自己的法身,然后偷偷在旁边窥看。无论他是否在观察,他都能够理解秦时的左车右度的车轮。诗人通过这个情景,呈现了他修行道路上的坚持和一贯性。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了诗人的修行心境和态度。诗人使用了一种朴素的描写方式,通过具体的景象和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他拄着杖子,吞下法身,暗示了他将自我消融于法身之中,融入修行的过程中。他窥看旧公案的行为,象征着对过去经验和智慧的思考和领悟。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观察与不观察的区别,表达了在修行中对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同时强调了他信奉的修行道路的一贯性。

这首诗凝练而深刻,通过简单的场景和动作,传达了作者对修行道路的执着和对于世事变化的理解。它表达了一种对于修行的坚持和对于个体修行与整体宇宙的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与觉悟,使得诗人能够超越时空,领悟秦时的车轮之谜,进而体现了他修行道路的一贯性和智慧的深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释宗杲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