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兮喜兮。宋代。释智愚。天不文,地不理。忽去忽来,如月印水。岁月已往兮波旬得时,椁示双趺饮光增喜。悲兮喜兮,春风桃李。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偈颂二十一首》是宋代释智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天不文,地不理。
天空没有文字的装饰,大地没有理性的规划。
忽去忽来,如月印水。
忽隐忽现,如同月亮在水面上映照。
岁月已往兮波旬得时,
时间已经过去,像水波般不断流转,却在此时得到了某种稳定。
椁示双趺饮光增喜。
神龛中的佛像展现出双足,饮水而增添欢喜。
悲兮喜兮,春风桃李。
既有悲伤又有喜悦,如同春风中盛开的桃花和李花。
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一直以来,孔子说过:“唯一的道路是贯彻始终”。
诗词表达了一种超越文字和理性的境界。它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生的起伏。天空的纯净,大地的自然,以及时间的流转,都被诗人用意境深远的语句表达出来。诗句中的“椁示双趺饮光增喜”是一种象征,表示在佛像前祈祷时获得的喜悦和安宁。整首诗以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智慧和坚持的呼唤,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和思考。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句,诗词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