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公拄杖

出自宋代释智朋的《偈倾一百六十九首》,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zhì gōng zhǔ zhàng,诗句平仄:仄平仄仄。
一处通,千处万处绝罗笼。
青山常在,知识难逢。
威音王已前,犹是坐家致仕。
衲僧气宇如王,沩山笠子,志公拄杖
()
知识:(名)①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近]常识。②指有关学术、文化:~界|~分子。
难逢致仕:1.辞官退休。2.亦作致事大夫七十而致事。--《礼记.曲礼上》
气宇:气度;气概胸襟气度。~不凡。~轩昂。
志公拄杖:1.执持。三国魏曹操《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2.支撑着拐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宋苏轼《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3.手杖,拐杖。唐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巖悬拄杖籐。”宋陆游《晚步江上》诗:“高柳阴中扶拄杖,平沙稳处据胡牀。”明马愈《马氏日抄·憨皮袋》:“乃贯休所画弥勒佛像,横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间曳一蕉扇。”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禹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鲧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

《偈倾一百六十九首》是宋代释智朋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是:

一处通,千处万处绝罗笼。
青山常在,知识难逢。
威音王已前,犹是坐家致仕。
衲僧气宇如王,沩山笠子,志公拄杖。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诗意。诗人以自然山水的景象作为背景,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束缚的境界。"一处通,千处万处绝罗笼"意味着在禅修中,心灵可以超越纷扰的世俗之网,达到清净的境地。

"青山常在,知识难逢"表达了山脉的恒久存在与人们获得真知灼见的困难。青山象征着永恒不变的道理,而知识则是一种难以获得的宝贵财富。

"威音王已前,犹是坐家致仕"这句诗意味着即使在古代伟大的国王统治之前,人们也能够在家中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这表达了一种超越权势和地位的内在平和。

"衲僧气宇如王,沩山笠子,志公拄杖"这句诗将衲僧的形象与王者相比较,强调了精神上的威严和高尚。沩山笠子和志公拄杖则是衲僧的象征物,展示了他们追求智慧和修行的决心。

这首诗词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禅修者追寻内心平静和智慧的境界。通过自然景观和比喻,诗人描绘了超越尘世的境地,表达了对知识的珍视和对修行者的赞美。这首诗词充满了禅意和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智朋

释智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释智朋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