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则拄杖拂子

出自宋代释智朋的《偈倾一百六十九首》,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yòng zé zhǔ zhàng fú zi,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
天地发祥,圣人诞降。
恩沾四海,德被万邦。
林下道人,坐则禅板蒲团,用则拄杖拂子,无非仰答圣恩。
今日赞祝一句,又作么生,此心心外更无心。
()
天地:(名)①天和地:惊~,泣鬼神。②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③境地:没想到事情会弄到这步~。
发祥:(动)①(书)指发生吉祥的事。②兴起;发生:汉族最初~于黄河流域。
圣人:1.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2.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恩沾四海:1.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另有“豪放、豁达”的意思。2.四方。泛指四方之地。
万邦:所有诸侯封国。后引申为天下,全国。泛指众多的国家。
道人:(名)①对道教徒的尊称。②称佛寺中打杂的人。
禅板蒲团:(名)用蒲草做成的圆形坐垫,多为僧道打坐用。
拄杖:1.执持。三国魏曹操《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2.支撑着拐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宋苏轼《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3.手杖,拐杖。唐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巖悬拄杖籐。”宋陆游《晚步江上》诗:“高柳阴中扶拄杖,平沙稳处据胡牀。”明马愈《马氏日抄·憨皮袋》:“乃贯休所画弥勒佛像,横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间曳一蕉扇。”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禹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鲧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
拂子:即拂尘。古代用以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器具。用于杂技﹑歌舞等的指挥。常为僧尼术士所执持。
圣恩:帝王的恩宠。用于神佛之类。
作么生心心:1.佛教语。指连绵不断的思想念头。2.心愿。3.彼此间的情意。4.一心一意,专心。
无心:(动)没有心思:~学习|~工作。②(副)不是故意的;无意:言者~,听者有意。[反]有心。

《偈倾一百六十九首》是宋代释智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天地的起源,圣人的降生,以及圣人的恩泽普及四海,德行被万邦景仰的主题。诗词通过描绘林下道人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圣恩的感激和对圣人智慧的敬仰。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天地发祥,圣人诞降。
恩沾四海,德被万邦。

这两句表达了天地的起源和圣人的降生,暗示了圣人的伟大和神圣性。圣人的出现为世界带来了恩泽和德行,使得四海之内都受到他的庇佑。

林下道人,坐则禅板蒲团,
用则拄杖拂子,无非仰答圣恩。

这几句描绘了林下道人的生活方式。他在禅定中坐在蒲团上,用拄杖和拂子来行走和使用物品。这些行为都是他对圣恩的回应和敬仰。林下道人的修行方式体现了对圣人智慧的追求和敬畏。

今日赞祝一句,又作么生,
此心心外更无心。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他在赞叹圣人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修行和人生意义。他认为自己的心境超越了世俗的欲望和烦恼,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追求智慧和境界的提升。

这首诗词通过对圣人和林下道人的描绘,表达了对圣恩的感激和对圣人智慧的敬仰。诗人通过自身修行的态度和心境展示了对圣恩的领悟和对智慧境界的追求。整首诗词简洁而富有哲理,展示了佛教思想和修行的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智朋

释智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释智朋朗读
()